規劃北都勿藥石亂投 實現大灣區產業「差異化發展」方為上策|李欣
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發展新引擎,規劃理應具前瞻性及與時並進,善用土地去建立本港具優勢的高增值行業。政府最近拋出的龍鼓灘/屯門西規劃建議,當中四大擬議核心產業,卻與此原則背道而馳,例如先進建造業及現代物流業所需的各樣條件,本港尤其缺乏,要發展難度極高。筆者認為,龍鼓灘相關土地達301公頃,規劃必須深思熟慮,最重要是切勿發展一些大灣區內其他城市已做到獨當一面的產業,並循「差異化」發展方向著手,如果藥石亂投,徒浪費寶貴土地資源,更會拖慢經濟復蘇步伐,影響深遠。
發展局日前就龍鼓灘填海和重新規劃屯門西修訂發展建議,定位「智綠產業港」,主力發展綠色/新能源(54公頃)、先進建造業(47公頃)、循環經濟(32公頃)和現代物流業/內河碼頭(41公頃),其他地段則用作道路及公共設施等,並聲稱四個核心產業料提供約3.5萬職位。此建議一出,即惹來不少批評非議,因為這些產業多涉及大量土地空間,這正正是本港長期以來最缺乏的元素。有立法會議員直指該處交通連接不便,測量師更明言本港現時出口轉弱,當局有必要重新檢視物流用地安排。
對當局提出的四大核心產業,即使不是專業人士,其實也會有不少疑問:這些產業本港會做得比內地好嗎?真的有效發展到本港最大優勢?首先,綠色/新能源產業即是能源倉存設施等,但液化氫、生物柴油等新能源工業,在香港這彈丸之地,相關發展及應用的前景非常有限。看看廣東省的氫能產業,單是佛山的仙湖氫谷就超過48萬平方公里,全省整個產業規模超過100億元人民幣,以香港的需求及規模而言,根本難以比較。
至於所謂循環經濟,即是回收再造業,由於本港相關成本高企,導致這行業經濟效益低,難以持續經營。更重要的是本港早已與大灣區城市合作,每天已有逾千噸廢紙經回收後運出,為廣東再生紙場提供原料,因此實在找不到理由要用32公頃去大力發展這個產業。
先進建造業方面,所面對的問題就更多。所謂「先進」,按政府的說法,就是「組裝合成」建築法(MIC)、「機電裝備合成法」等的研發、生產及儲存等設施。眾所周知,現時本港建築用的「組裝合成」組件,一向在內地生產,再運來香港使用,原因當然是內地人工平、地方大,這樣才能做到價廉物美。想想如果在本港生產及儲存,原材料基本上一定要從內地輸入,加上本地建築工人薪酬高企,儲存地方又有限,整個產業如何運作?因此,「組裝合成」組件在港製造,可以說是本末倒置,唯一可以考慮發展的,就是當中的建造技術研發等上游工作,但如果循這方向發展,又何須多達47公頃土地呢?
最後就是現代物流業/內河碼頭,這方面雖然本港仍有一定需求,但從最近洪水橋及元朗多層現代產業大樓中止招標事件可見,本港對低檔次的物流業需求已不大,尤其是一些以往在棕地作業的行業,例如劏車、安置機械等。其實政府2023年發表的「現代物流發展行動綱領」中,已明確指出本港物流業面對其中一大難題,就是缺乏產業人才,包括高技能專業人員及低技能從業員(例如倉庫工人、跨境貨車司機等),導致勞工成本高企。另外物流業科技應用不足、用地供應不足、營運成本高昂也是致命傷,這些問題都不是找一塊臨海土地就能解決。
疫情後全球各行業發展也出現巨大變化,加上AI應用迅速崛起,諸如「現代物流業」這些上屆政府所提出的發展規劃,其實已過時離地,打個比喻,就如外賣行業,現時已發展到用無人機運送,如果還在研究擴闊單車徑方便單車外賣員出行,實在難以接受。
政府將於今年8月初,就龍鼓灘/屯門西的發展建議,展開為期兩個月的公眾諮詢,並與相關持份者舉行簡介會,以制訂發展大綱圖。筆者希望,當局認真收集意見,不要強行發展上述這些增值潛力低的產業,這樣不能發揮本港強項之餘,也未能做到與內地互補長短的功能。這片有一半透過近岸填海造地得來的龐大新發展土地,還望當局好好善用,集中精力發展高增值、具優勢的產業,以免重蹈類似洪水橋多層現代產業大樓的規劃錯誤。
李欣
80後商業顧問,於顧問公司工作超過10年,專注零售和消費市場,曾為多個本地品牌提供策略及品牌重塑建議;喜歡探索本地文化和美食,偶爾與朋友一同舉辦社區活動。
註:專欄作家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