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愈大時才明白,有時只有輸了才能贏!因為這樣經歷的「真實」會比成功更多
作者 : 夏爾‧佩潘
圖片 : Shutterstock
──成功使人飄浮,失敗讓人落地
快速失敗,快速學習
「有時只有輸了才能贏」,這句話有點矛盾,但蘊含了人類生存的祕密。所以,讓我們盡快失敗吧!因為這樣經歷的「真實」會比成功更多。
失敗的牽制,使我們產生質疑,進而從各個角度去檢視,也才因此找到支點,作為起飛的動力。
美國矽谷的研究者在探討創業者是如何重新崛起時,讚揚「快速失敗」及「快速失敗,快速學習」的好處,強調早期的失敗有許多助益。在一件事情的成形期,大腦渴望學習,能夠立即從與其相悖的事物中有所獲得。
專家們聲稱,經歷早期失敗,並知道如何快速從中吸取教訓的企業家,比事業順風順水的企業家成功得更快,並且更有成就。他們堅信即使失敗了,這些經歷帶來的力量也比仰賴最好的發展理論更有幫助,進步得更快。
如果研究者的看法沒錯,我們就能明白優秀的學生正缺少了這些經歷,他們一絲不苟、循規蹈矩,進入職場前從未犯過錯。
但身為「好學生」,他們從簡單的遵循常規、言聽計從中學到了什麼?他們會不會想要體驗這種「觸底反彈」的感覺?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觸底反彈」其實具有極重要的意義。
有毒的「快車道」觀念
「一次快速失敗,接著迅速修正,比從未失敗過更好」,這個看似理所當然的概念,在法國卻十分少見。
美國的研究者提出「快速失敗」的思考及優點,將相反的概念稱為「快車道」,這種「快車道」觀念認為一個人必須迅速成功,盡快走上成功的軌道。本書正是針對這點而寫。
我們似乎中了「快車道」觀念的毒。
在美國、英國、芬蘭及挪威,企業家、政治家和運動員喜歡突出自己在職業生涯初期的失意,自豪地展現,就像戰士展示傷疤。相反地,在法國這個古老的國度,我們卻以仍與父母同住時獲得的文憑來定義一生。
在企業進行講座時,經常遇到幹部或主管自我介紹是某某菁英名校的畢業生,我都很驚訝。他們言下之意很明確:「我二十歲拿的文憑,給了我一輩子的身分和價值。」這正與「快速失敗」的概念相反,不是要快速受挫,而是要快速成功。
一勞永逸地保護自己免受風險,在規劃好的工作軌道上安頓下來,以二十歲時的成功定義自己的一生──這麼做似乎萬無一失,也更符合一般的期待。但你還看不出嗎?
留戀著年輕時的文憑,是害怕正視人生,逃避現實。幸好,人總是得回歸現實面,而失敗有助於我們加快腳步。
你必須先失敗,才能從失敗中復元,所以不妨盡早開始。
經驗值更重要
在中小學教育體系中,也能發現「快車道」這種落後觀念的副作用。
學生剛升上高一就得知道自己想學什麼,因而會擔憂升高二時卻發現並不擅長所選的科目。當孩子們被警告「不要做出錯誤的選擇」時,甚至還未滿十六歲。
我們應該讓孩子們安心,告訴他們一開始犯了錯,有時卻能更快找到自己的路。有些失敗比成功讓人更快進步。
或者跟他們聊聊波士頓醫學院的老師是如何挑選學生的。由於立志「行醫」且看似滿足所有條件的學生太多,波士頓醫學院的老師優先考慮的竟是「經歷過失敗」的考生。最受老師們青睞的是曾選擇其他專業,但後來意識到入錯行,最終決定行醫的學生。的確,老師們認為錯誤的選擇有助於一個人成長得更快、發現志向,也就是更瞭解自己。更簡單地說,降低了學生在入學幾個月後,意識到自己其實不想行醫的風險,因為他們已經換了一次跑道,不太可能再換第二次。
失敗,在法國意味著有罪。但在美國,失敗代表大膽、勇敢。
在法國,失敗的年輕人就是沒有走上正軌。然而在美國,失敗表示你從年輕時就開始尋找自己的道路。
成功使人飄浮,失敗讓人落地
失敗的經驗,是關於生活本身的經驗。
當我們醉心於成功時,常感覺自己飄浮在半空中,這並非刻意,而是自然而然發生的。然而在失敗時,我們碰撞上一種不熟悉的現實,受到衝擊而震驚,它攫住我們,那種感覺沒有任何理論能夠界定。
這不正是對生命的一種定義嗎?
我們愈早失敗,就能愈早開始對人生提出問題,而這是成功的要件。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本文摘自《慶祝我們的失敗》寶瓶文化出版,夏爾‧佩潘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