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 專題》總統文化獎揭曉!《做工的人》作家林立青獲「青年創意獎」:文化不只是理念,而是一種改變世界的行動方式
由中華文化總會主辦的第13屆總統文化獎,7月31日正式揭曉得獎名單。本屆以「文化無框 綻放自由」為主題,表揚在文化、社會行動、人道關懷等領域持續深耕的個人與團體,其中「青年創意獎」由作家林立青獲得肯定。他長期關注基層勞動與無家者議題,並實踐於社會行動,體現出文化力不只存在於藝術殿堂,更能根植於勞動現場與社會邊緣。
總統文化獎自2001年設立,設有「文化耕耘獎」、「在地希望獎」、「社會改革獎」、「人道奉獻獎」與「青年創意獎」等五項獎目。文化總會表示,本屆徵件期間共收到184件提名,最終選出5名獲獎者。林立青憑藉其自書寫到創業的實踐歷程脫穎而出,不僅展現文化的多元樣貌,也為公民社會注入一股溫柔而堅定的改變力量。
「這份榮耀,我要先獻給長期陪伴與支持我的每一位朋友與夥伴」
獲獎消息公布當日上午,林立青在臉書發文寫道:「這不只是個人的肯定,更是對我們這群一路走來、在台灣最邊緣、最需要被看見的角落努力行動的夥伴們的鼓勵。」他指出,文化不只存在於舞台上的聚光燈下也存在於瓦斯漏氣的老屋、颱風天依舊刷洗校園的更生人手上,存在於愛貓寮中陪伴流浪動物的眼神裡。
林立青說,這個獎,屬於每一位不被主流定義的「文化人」;屬於那雙拿著水管、掃把、螺絲起子的手。
他感謝文化總會「願意打開對文化的定義」,讓這些在社區修補生活縫隙的人,也能被當成文化的實踐者。林立青寫道:「文化可以是修繕一間殘破的房子,也可以是重建一個人的信心。文化可以聚焦在人身上,讓技能與專業,成為一個人新生與未來的起點。」
放言記者實地採訪 看見無家者重新出發的樣子
放言記者曾在今年初實際前往台北萬華的「友洗社創」現場採訪林立青,看見一群穿著紅色制服的清潔工人,在老舊公寓間操作著高壓水槍、拖著水管細心作業。這些人曾經流浪街頭,如今卻以專業態度與自信眼神投入工作。一旁的林立青不時教導夥伴操作工具,也關心每個人的近況。他說:「這裡不是收容所,而是一個可以學習、工作的地方。人要有成就感,才會重新站起來。」
採訪過程中,我們見到無家者如何一步步熟練清潔、油漆,甚至承接遺屋修繕任務。這些勞動過程不只是收入來源,更是找回自我價值與社會連結的起點。正如林立青所言:「你給他們好的工具,他們就能完成工作,找到成就感。」
《做工的人》之後 他創辦社創、拉街友重回社會
1985年出生的林立青,畢業於東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曾任工地監工。他從基層出發,將工人的日常與社會觀察寫進《做工的人》《如此人生》等作品,深刻描寫勞動者的處境,引發社會廣大共鳴。但他很快發現:「寫書能改變想法,無法改變現實。」於是他決定創業行動,讓故事裡的人有機會站起來。
2017年,他創立「友洗社創」,專門招募無家者、身障者、社會邊緣人,透過清潔、油漆與遺屋修繕工作,培養技能、重新就業。團隊穿上紅色制服,清理的不只是污垢,更是過去的失敗與社會偏見。他們還創立「攸惜關懷協會」,專門協助無家者與弱勢勞動者修繕老舊空間,讓人能「有一個可以住的地方,也能有尊嚴地活著」。
不談悲情 而是用行動改變人生劇本
林立青強調,這些工作的核心不是慈善,而是讓人靠專業找到價值。他們給員工最好的清潔設備與工作服,讓這些原本流浪街頭的人,也能成為專業工人。其中一位曾在台北車站流浪的「輝哥」,在加入團隊後學會油漆技巧,現在已能獨立承接工作、租房自立,成為翻轉人生的實例。
團隊也承接遺屋清潔業務,面對的是孤獨離世的住家與遺留的動物、雜物,甚至還收養了不少貓、狗與雞,形成名為「遺屋動物園」的另類庇護空間。「我們洗的不只是空間,也是在整理生命的痕跡。」他曾在專訪中如此形容這份看似冰冷的工作。
勞動即尊嚴 用文化拓展定義邊界
文總在新聞稿中指出,林立青的關注角度「不流於悲情,而是具有行動力與社會洞察力,完整體現此獎項的精神。」他自書寫到實踐,為公民社會注入一股暖流,成為當代青年的創意典範。
林立青過去也曾呼籲政府應重視第一線勞動條件,例如工地防暑設施、三用冰箱配置等實務細節,盼真正落實對基層勞動者的保障。他希望社會能看見:「勞動不是最低階的事,而是每個人存在的證明。」如今,他獲得總統文化獎的肯定,也讓這份文化定義從藝文場域走進了人與人之間的真實日常。
延伸閱讀|從寫書到創業,用清潔翻轉人生
林立青並非一夕之間走上文化獎舞台。今年初《放言》記者曾實地專訪林立青,走進萬華老屋,見證一群曾經無家可歸的工人,如何靠雙手重新找回生活軌道。
【專訪】「街友救星」林立青,用清潔翻轉無家者底層人生!真實揭秘:北車街友變專業油漆工、清理屍水與死亡現場的驚魂實錄…
點我閱讀>> https://www.fountmedia.io/article/247865
(圖片來源:文總提供、放言資料照)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