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缺電,核電廠缺人】「人機共生」成新解方,核能產業如何靠 AI 翻身?
美國核能產業轉型正站在歷史性的十字路口。一方面,現有核電從業人員老化,60% 核能工作者介於 30 至 54 歲之間,未來十年將面臨大規模退休潮;另一方面,人工智慧發展帶來的龐大能源需求,正推動核能產業重新受到關注。
更值得注意的是,AI 不僅是推動核能復興的驅動者,同時也被期待成為解決核電廠人力短缺、提升營運效率的關鍵技術方案。這種使命角色使得 AI 與核能形成了一種共生關係:AI 需要核能提供穩定電力供應,核電產業則希望藉由 AI 技術實現智慧化營運。
核能成 AI 時代基載電力新寵,投資價值現
當前 AI 與核能之間形成了獨特的互相推動關係。生成式 AI 技術的快速發展造成資料中心用電需求暴增,迫使科技巨頭開始尋求更穩定、可靠的能源解決方案。
微軟最近與美國賓州的三哩島核電廠簽署協議,重啟該廠一座反應爐並簽署為期 20 年的購電協議。甲骨文執行長 Larry Ellison 直言,先進 AI 的能源需求「瘋狂到」該公司正在建設由三座小型核反應爐供電的資料中心。亞馬遜、微軟等科技巨頭紛紛投資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all Modular Reactor, SMRs)技術,僅四家 SMR 公司就獲得了近 30 億美元的股權投資。
除了 AI 驅動的需求外,美國製造業回流與電氣化政策也進一步推升長期電力需求。美國核能協會首席執行官 Craig Piercy 指出,過去 20 年美國電力需求基本持平,年增率僅 1% 或更低,但未來 10 年預期年增率將達到 2-3%。這種需求結構的根本性改變,使得核能作為基本負載電力的價值重新被凸顯出來。
華爾街也開始重新評估核能的投資價值,包括高盛、Morgan Stanley、美國銀行在內的多家大型金融機構,正準備支持到 2050 年將全球核能產能增加三倍的目標。
但是,核能產業人力斷層問題大
根據美國能源部數據,現有核能工作者中 60% 介於 30 至 54 歲之間,這意味著在未來十年內,相當大比例有著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將退休,造成嚴重的專業知識與經驗斷層。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核工程系主任 Fratoni 指出,核能產業已經停滯了相當長時間,許多專業知識因為人員退休而流失,現在需要迎頭趕上。
這種知識斷層的形成有其歷史背景:1970 年代核能快速發展後,因公眾反對、政府監管趨嚴,以及車諾比核災等因素,核能發展進入長期停滯期。Piercy 預測:「到 2050 年,核能產業的工作人員數量將會是現在的三倍以上。」
AI 作為核電廠數位助手的應用場景有哪些?
在解決人力短缺的同時,AI 技術正逐步成為核電廠營運的重要輔助工具。美國阿爾貢國家實驗室核能工程師 Vilim 開發的 PRO-AID 系統,展現了 AI 在核電領域應用的具體前景。
PRO-AID(Parameter-Free Reasoning Operator for Automated Identification and Diagnosis)可視為核電廠監控與診斷的數位助手。該系統最早開發於 1990 年代後期,隨著 ChatGPT 等生成式 AI 技術的出現,PRO-AID 獲得了顯著的功能提升。
在 2022 年之前,PRO-AID 主要功能是告知操作員是否有洩漏或特定組件離線;現在,操作員可以進一步詢問「為什麼」,系統能夠深入分析模型內部運作邏輯,並以人類可理解的形式提供解釋。 Vilim 說明:「操作員不僅能得知『圍阻體外有洩漏』,還能詢問系統『你為什麼這樣判斷?』」
AI 技術在核電領域的應用具有四大核心優勢。首先是自動監測設備狀態與異常,AI 系統可以持續不間斷地監控設備運行狀況,及時發現潛在問題。其次是可解釋的邏輯診斷,系統不僅能識別問題,還能解釋判斷依據,協助操作員理解和驗證診斷結果。
第三是遠端監控能力,AI 技術使得遠端監控成為可能,一位操作員可以同時監看多組設備,Vilim 估計監控效率可提升 10 倍。最後是減少現場人力負擔,AI 正逐步承接例行性、耗時的監控與檢查任務,讓人類專注於需要判斷和決策的複雜任務。Vilim 強調,那些枯燥乏味的任務可以交給電腦處理,使核電廠營運更加高效安全。
人機協作已開啟新模式,將拓展能源產業新道路
AI 與核能的交匯反映了現代能源系統的深度變革。這不僅是技術層面的革新,更是產業生態系統的重新配置。簡單來說,AI 在核電領域的成功應用,正從簡單的異常檢測進化為擁有推理解釋能力的智慧助手。這種進展不僅限於核電,也可能推廣至其他能源基礎設施,形成智慧能源管理的新標準。
隨著各產業面臨類似的人力短缺與專業知識傳承挑戰,AI 作為技術補位的價值日益凸顯。而核電產業的經驗可能為其他高技術、高安全要求的產業提供借鑑,建立人機協作的新模式。
【推薦閱讀】
◆ AWS 執行長直言核電是 AI 能源最佳解——巨頭搶投 SMR,為何集體擁抱核能?
◆ AI 成為「核能復興」催化劑,傳統核電廠迎 2 大變革將重新上場
◆ 微軟想重啟三哩島核電廠為 AI 供電,專家分析至少有 3 大困難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參考資料:《BUSINESS INSIDER》、《AOL》,圖片來源:Unsplash
(責任編輯:鄒家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