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特使:為烏克蘭爭取到「類北約」安全保證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總統川普的中東特使維特科夫(Steve Witkoff)週日(8月17日)表示,俄羅斯總統普丁與川普在阿拉斯加會晤時,接受了由美國提供烏克蘭安全保證的想法:「這是我們第一次聽到俄方贊成這件事……大大改變局勢。」
維特科夫向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表示,俄羅斯接受由美國提供類似於北約「第五條款」的安全保證,且會納入最終的俄烏和平協議之中。「第五條款」指的是《華盛頓公約》第五條款,也就是北約集體防禦原則:攻擊北約其中一個成員,會被視為攻擊所有北約成員,其他成員國可出手協助防衛。
俄羅斯長期以來反對烏克蘭成為北約成員,但若烏克蘭能獲得美國和其他北約盟國的安全保證,就可能代替烏克蘭加入北約的選項。
維特科夫告訴福斯新聞(Fox News),俄方還承諾在接下來推出的和平方案內,在法律上明文保證不會再入侵烏克蘭和其他歐洲國家,或者進一步企圖奪取更多烏克蘭領土。
上週五(15日)在阿拉斯加的美俄領袖峰會上,普丁曾表示:「川普總統說必須以一切手段保障烏克蘭安全,我也同意,我們當然準備好就此展開行動。」然而,俄方並未提及維特科夫口中的安全保證與不入侵的承諾,且兩位領袖都未接受記者提問,外界對雙方討論細節所知不多。
儘管如此,川普17日在社群媒體上仍以全大寫字母強調:「俄國那邊有了重大進展。保持關注!」
美國國務卿盧比奧(Marco Rubio)也告訴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CNN、福斯等媒體,美俄領袖在阿拉斯加談到劃定邊界,以及支持烏克蘭的軍事聯盟、安全保證等議題,接下來重要的是跟進峰會進展,並促成美俄烏三方領袖峰會。
路透社消息另指,美俄還討論到俄國可能放棄已佔領的部分烏克蘭土地,換取烏方讓出烏克蘭東部、有駐軍的領土,並凍結其他地區的前線。烏克蘭此前已表示不會放棄東部的頓巴斯地區(Donbas),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17日也說應以目前的戰場前線位置為和談基礎,並再一次強調,依烏克蘭憲法規定,不可能放棄或交易領土。
盧比奧說:「如果讓一方想要什麼就通通得到,就不是和平協議了,那叫投降,而我認為這場戰爭不是以投降為基礎,就能很快結束的。」他也表示,若仍無法達到停戰協議,美國對俄羅斯的制裁還是會繼續,而且可能加碼。
俄羅斯官員則主張俄方也需要安全保證。俄國駐維也納的國際組織特使烏裡揚諾夫(Mikhail Ulyanov)稱,俄國同意和平協議內納入對烏克蘭的安全保證,但俄國同樣有權獲得安全保證承諾。
歐洲怎麼回應美國說法?
週一(18日),澤倫斯基和德國、法國等歐洲多國領袖赴白宮會晤川普,外界預料安全保證會是重要議程。此前,英國、法國等國領袖曾主導成立「志願者聯盟」(Coalition of the Willing),希望能派駐維和部隊到烏克蘭,確保停戰之後的烏克蘭與歐洲和平。
17日,澤倫斯基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會晤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他感謝美國表態提供烏克蘭安全保證,稱之為「歷史性」的承諾,但強調有必要與歐洲盟國共同研擬、釐清安全保證具體怎麼運作與落實,並涵蓋海陸空範圍。
馮德萊恩也樂見美國有意提供安全保證給烏克蘭,並表示包含歐盟在內的「志願者聯盟」準備好盡一己之力。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則說,18日白宮會晤時,歐洲領袖會尋求美國支持其計劃,包含協助加強訓練烏克蘭軍隊、在戰場的後方部署聯軍等。
馬克宏表示,安全保證的實質內容比它怎麼被稱呼更為重要。他希望確認美方願意投入、貢獻到什麼程度:「我們會告訴美方,好,現在我們準備好做這些那些,那你們準備好做什麼?那才是安全保證。」
中國參與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據美國網媒Axios引述的消息人士說法,阿拉斯加峰會上,普丁提到可能由中國來提供安全保證,這可能表示普丁反對由北約盟國來組織安全保證的部隊。
對於俄烏戰爭,中國一貫主張採取中立態度,否認以任何形式介入衝突。不過,自戰爭爆發以來,中國從未譴責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並繼續採購俄國能源,與俄國的貿易額更創下新高。
此外,歐洲和烏克蘭質疑中國提供無人機等軍民兩用產品給俄國,且有許多中國人替俄羅斯作戰。對此,中方稱從未向衝突當事方提供致命武器,對所有軍民兩用產品均實施嚴格審查,而且始終要求中國公民盡量遠離武裝衝突區域。
川普與普丁的阿拉斯加峰會後,專家認為中國政府也在密切關注局勢發展。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者莊嘉穎告訴DW,北京會觀察川普跟普丁的互動,俄方也可能給中方一些資訊匯報,有助於中國更知道未來如何跟川普談判。此外,川普在談判前後的立場變化和態度不一致,可能也會讓中國跟川普打交道更加謹慎。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非常駐研究員宋文笛也向DW表示:「中國一直以來都不太善於推出具有一致性、能說服人的價值論述,但是他們很擅長做生意、談交易。川普政府看起來展現出以利益為優先、暫時擱置政治價值的作風,對中國來說,正合己意。」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