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大跌「一戶少212萬」 房屋滯銷4後遺症恐爆發
根據房仲業者統計,七大都會區總價中位數,今年上半年和去年同期比較,七都全部下修,其中以新竹縣市年減15%最多,其次為高雄年減14%,北北桃也微幅修正。專家認為,房價往往要有時間差才會開始反應供需失衡,加上台灣空屋率持續攀升,勢必對價格有一定的影響。
經濟前景不明、政策調控及貸款條件緊縮等因素,都是影響房市交易量及房價下修的主因。據統計,七大都會區總價中位數和去年同期比較,七都全部下修,新竹縣市成屋總價中位數降最多,從去年上半年的1,400萬元,降至1,188萬元,一戶減少212萬元,年減幅達15.1%;高雄市則是從955萬元跌至820萬元,年減幅也有14.1%。
永慶房屋研展中心副理陳金萍表示,新竹縣市過去受惠於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與高收入人口移入,房價漲幅十分快速,在去年甚至一度超越新北市,成為七都總價中位數第二高的縣市。至於高雄市,過去幾年房市受惠於科技題材、區域重大建設利多及人口回流,價格一度快速攀升,逐步超出在地首購與換屋族的負擔能力。且隨著近期新青安補助與房貸利率條件與貸款成數縮減等壓力,市場購屋需求放緩,帶動成屋價格因此出現修正。
房市冷清以至於價格不斷修正,加上全台空屋率持續攀升,房價勢必會再有更大變數。據最新統計,2024下半年空屋率又較上半年上升,而全台待售的新成屋也創下統計以來最高紀錄。房屋滯銷越嚴重的同時,多多少少會反映在房價上。中信房屋研展室副理莊思敏日前就指出,新成屋空屋率居高不下,其實是代表該區的新案供給量過剩,或是有較高比例的買盤屬於投資客,隨著市場回歸供需基本面,區域和產品 賣壓較大,將面臨較大的修正壓力。
至於房價鬆動會有多明顯?房市趨勢專家李同榮透露,房市未來可能出現的4種負面情況。第一,房價修正壓力增加,其次是銀行貸款條件收緊、交易流動性降低,再者市場需求疲弱,成交來客數下降,最後導致高存貨地區可能出現區域性價格鬆動或長時間去化。李同榮說,房價往往要有時間差才會開始反應供需失衡,即便目前房價還沒立刻下修,但如果「供應持續累積、需求未回升」,預計可能會在2025下半年房價會有較明顯的跌勢。
猜你也想看:
► 凍到不行!1數據看衰「3縣市」扛不住 他揭預售屋、成屋房價變數
► 買跟租都很難!全是高房價惹禍…專家:台灣恐陷租金地獄
► 關稅延燒5成勞工月底吃土!投資理財「買房養老」…他揭「每月必存金額」
更多5168實價登錄比價王最新消息→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