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畫家 張嘉玲──靈感轉譯師,用筆繪幻夢成真
文.柳希莫依 攝影.石育安 圖.張嘉玲(紙本訪談請見《日日好日》No.30 P.24)
將「幻想」脫胎為「實踐」,其實只需要做一場好夢,「我夢到自己在一間吵鬧的餐廳,拿起麥克風和大家說『明年我要辦個展!』下一幕出現很多老朋友紛紛朝我走來和我說恭喜,夢短短的就結束了,醒來後,我立刻訂了展覽場地。」插畫家張嘉玲的夢境在十月的某個夜裡浮現,聽來沒頭沒尾,是因為「夢」只是現實的過場,夢境的前一場戲,足足花了十年來鋪墊,而夢境的下一場,正是劇本裡最難落筆,但觀眾最引頸企盼的「高潮戲碼」。
開端—啟程是為了回應初心
Freelancer和上班族擁有相同的生活壓力,卻沒有公司給的底薪,「接案前期,我逢案就接,2019年的新北耶誕城,我擔任視覺統籌,舞臺演出進行時,投影在舞臺後方的畫面內容由我產出。」當時嘉玲自由接案剛滿週年,腦內的藝術能量如長江滾滾,但尚未摸清生活與工作的節奏,因此徒有創作泉源,卻找不到渠道使活水匯聚成河,「新北的案子正好讓我一次傾瀉所有想法,三週內完成十幾張主題迥異的插畫,像是交響樂團、民歌表演、台語組曲、客家山歌,還有印象深刻的陳明章跟李炳輝,我非常喜歡自己替泰雅族小朋友的表演,所設計的其中一張過場畫面。」臺上小朋友清唱「歡樂歌」,身後襯著穿著泰雅族族服的母親替女兒文面的大型插畫,臺下千頭攢動卻萬籟俱寂,孩童的歌聲彷彿不是因為音響而嘹亮,是透過插畫先拋向天邊,再從觀眾後方,如浪潮般陣陣襲來。「有接到令人亢奮的案子,當然也有接到連自己都不想放上履歷的商案,這種時候就會想到我的第一個創作,一本小小的宜蘭地方誌。」那是將近十年前嘉玲就讀廣告系的畢業製作,全手繪自己家鄉的傳統市場風貌,第一部作品的價值不在獲得滿堂彩,而是事過境遷仍然會想起它,這種回望的感受就是初心。
發展—成長是看見停損點
「我喜歡創作前期自問自答的發想階段,一面為了自己拋出的問題所苦,一面享受能回答自己問題的成就感。」這種心情三溫暖的樂趣,是成長的證據,「問對問題很重要,有時我會被自己的問題嚇到,這表示過去的經驗,鍛鍊我看事情有更勝以往的獨特切角,創意就從這顆腦而發。」訪談前不久,嘉玲剛在社群上完成「日更挑戰」,每天端出一幅插畫,連續三十天,這是一場修行,於外,反芻過去累積的繪畫技巧,挑出尚待磨練之處,密集練功;於內,接受不完美,「一天一作品,加上本身的工作,真的沒時間,看那裡不順眼就修修改改,這裡不滿意就一畫再畫,我確認這次的繪畫有練到設定的內容,那足矣,否則會被自己的完美主義卡得動彈不得,日更挑戰,搞不好第二週就宣告失敗。」學會停下來,才能真正往前走。
高潮—進化是直視自己的念頭
「接案的六年裡面,我發現自己一直在做別人的東西。」因為喜歡創作才選擇自由接案,開始接案卻變成沒有個人作品,如同昏頭的戰士,手握自製的矛,刺向持盾的自己,「前陣子推掉一個酒標設計的商案,這些年終於明白,設計之路若來者不拒是走不久的,我逐漸清楚自己想走的路了!」嘉玲的雙眼映著火把,金燦燦的火光像靈魂在深井中燃燒,升起「好戲即將開演」的狼煙。
延伸閱讀
.▋2025 跨年號 ▋人物專訪 ▋NO.30 回望・彩筆・初心 ▋插畫家 張嘉玲──靈感轉譯師,用筆繪幻夢成真
.▋2025 跨年號 ▋NO.30 回望 ▋閱讀讓日日是好日──電子書線上看、人物深度Podcast專訪
--
本文著作財產權為日日好日x雜誌所有未經日日好日授權請勿任意重製編輯
轉載也請務必註明轉自日日好日x雜誌 ▌No.30 回望 ▌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