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9句話,別再對年輕人說了!《新手主管實戰練習範本》的Z世代溝通指南
「現在的年輕人,好像很難帶。」「一提醒就被說情緒勒索,回應慢一點還說主管不關心。」
隨著 Z 世代逐漸成為團隊主力,不少主管開始發現自己說的話,員工未必真的聽得懂、接得住。即使是出於好意,也常被誤解成推責任、發脾氣,甚至被貼上「老派又沒同理心」的標籤。
但問題真的是出在「新世代太難搞」嗎?也許,更值得想的是:面對工作型態與溝通習慣都改變的現在,我們該如何調整說話的順序與語氣,讓帶人這件事變得更順手,而不是更心累?
他們不是不努力,而是想知道:為什麼值得努力?
根據 1111 人力銀行調查,有 66.8% 的 Z 世代認為自己在職場上遭到誤解。其中最不想被貼的標籤就是:「抗壓性差」、「怕吃苦」、「職場倫理低落」。這些數據其實反映出一件事:Z 世代並不是不願意努力,而是希望自己的努力是有意義的。他們期待主管能夠說清楚工作的價值與背景脈絡,而不只是單方面指派任務。
為了幫助主管處理這些「說了卻沒被理解」、「交代卻沒被接住」的時刻,《經理人》推出了《新手主管實戰練習範本》,這套專為新手主管設計的實用模板,從帶人心態、任務交辦、目標設定及員工溝通的各種場景應對。其中一部分,便是專為 Z 世代設計的《Z 世代溝通範本》。
這份範本從主管最常卡住的 16 種情境出發,針對日常交辦、提醒補救、建立信任等互動關鍵時刻,設計具體語句與說話邏輯,讓主管在說出口之前,就知道如何「讓對方聽得懂」。
例如: 「這件事你之前做過類似的,我覺得你來處理最合適,我會搭配幫你處理後段流程。」這句話不僅明確交代任務,更讓員工知道主管有陪伴、有支援。
明明想幫,卻變成壓力?問題可能出在語氣與時機點
許多主管並不是真的對員工「沒耐心」,只是希望事情快點完成、錯誤可以早點補救。但當我們說出:「怎麼又沒交?是卡在哪?」這種話時,可能無意間讓對方感受到被指責、被否定。
Z 世代的回應節奏較快、對語氣較敏感,他們重視被尊重與平等對待。如果能換個方式表達,也許結果就不一樣。
舉例而言, 「這案子延遲了,我們先處理急的,再來釐清是哪裡漏掉。」這樣的說法不會讓人覺得被怪罪,也更容易激起員工的責任感。有時候,不是不能被提醒,而是提醒的方式太像「定罪」而非「協助」,自然容易起防備。
想說得清楚,卻講太多?他只聽到壓力,而不是重點
還有一種常見情況是:主管為了幫助員工全盤理解,忍不住講太多背景、鋪陳太久,結果讓人覺得壓力山大。
Z 世代從小習慣短影音與快速資訊輸入,他們更習慣「重點先講」,然後再看需要補充什麼。他們並不是排斥溝通,只是溝通邏輯和以往不同。
像是「這週的優先順序是先處理 A 案,因為 B 案還卡在外部流程,等下我補一下時程。」 一句話交代清楚重點與資源安排,也會讓對方更容易進入任務狀態。
沒有誰對誰錯,而是時代的節奏變了
Z 世代不是不能帶,只是帶法真的不一樣。他們重視參與感,也希望自己被看見、被理解。他們願意付出,但也想知道這份努力的價值在哪裡、主管是否會在後面接住。
這樣的特質,與其說是「玻璃心」,不如說是對溝通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戰。《Z 世代溝通範本》並不是要主管「去迎合」,而是希望提供實用的語句與對話邏輯,讓主管在面對年輕員工時,有一個可以參考、可以練習的對話依據。
如果你也曾在「想放手卻怕出錯」、「想帶人卻覺得自己沒底氣」的狀況中掙扎,可以參考《經理人》推出的「成為傑出主管的第一課」線上課,以及搭配使用的《新手主管實戰練習範本》模板。
這正是為了解決新手主管最常卡關的帶人場景所設計,從說話語氣、交辦步驟、關係互動到心態調整,都有具體的句型與情境引導。只要願意調整方法、重新練習,帶人這件事,其實可以比你想的更順手,也更有成就感。
本文由 AI 協助整理,編輯:羅秀如
延伸閱讀
換了位子卻不換「腦袋」,團隊可能更容易解散?專家:新官上任先換 3 種思維
聰明主管都知道的領導矩陣:這樣分配工作,部屬能做得快又好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