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水母漂!溺水「1姿勢」自救 撐更久存活率更高
生活中心/陳佳鈴報導
▲老奶奶落水利用仰漂放鬆,成功自救。(示意圖/資料照)
暑假期間是民眾從事水上活動的高峰期,然而意外事件也頻傳。根據消防署統計,近五年來台灣每年平均有約400人發生溺水事故,其中近半數不幸喪命。專家提醒,面對突如其來的落水,選擇正確的自救方式,能大幅提升生還機率。目前民眾普遍認知的落水自救方法,多以「水母漂」為主;但資深救生員指出,在海邊、湖泊等開放水域中,採用「仰漂」方式,其實更有助於延長存活時間,等待救援。
擁有五年海域救生經驗、曾救援超過30名溺水者的「像一條魚 LikeAFish」創辦人張景泓(綽號「蕉哥」)表示,若不慎落水、無法游回岸邊且周遭沒有可依附的漂浮物時,應立即採取兩大原則:「保存體力」與「延長漂浮時間」。
張景泓指出,一般所熟悉的「水母漂」雖能讓身體浮於水面,但在開放水域實際操作有五大缺點:
1. 心理壓力大:水母漂臉朝下,視野受限,無法看清周遭環境,對心理造成極大壓力。
2. 耗費體力:需頻繁抬頭換氣,例如救援需時1小時,閉氣30秒就得換氣120次。
3. 不易察覺援助資源:臉朝下不利觀察可能經過的救援工具,如漂浮物或救生艇。
4.可見度低:身體多數浸於水中,救援人員不易發現溺水者。
5. 難以求援:無法大聲呼救或揮手示意,降低被注意的可能性。
相對之下,「仰漂」可讓臉部朝上保持呼吸,身體較大面積露出水面,也更易引起注意。近期日本就有一名27歲男子因撿拾手機不慎落海,憑藉仰漂姿勢在海上堅持4小時,最終成功獲救。
▲可先採水母漂讓身體自然浮起,再藉由手腳輕撥水面轉換成仰漂姿勢,穩定呼吸、保持冷靜,耐心等待救援。(圖/翻攝像一條魚likeafish)
張景泓進一步提醒,無論是否穿著救生衣,落水當下因水壓作用,水會瞬間灌入口鼻,此時應立即從鼻子吐氣,避免嗆水造成驚慌或失去意識。可先採水母漂讓身體自然浮起,再藉由手腳輕撥水面轉換成仰漂姿勢,穩定呼吸、保持冷靜,耐心等待救援。
消防署資料顯示,戲水與失足為最常見溺水原因。每年平均約有80起戲水溺水事件、導致30人死亡,多發生於10至29歲年輕族群;另有約90起為成人失足落水事件,其中近半死亡。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