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別再叫我迷因股|從量化資金進場看Opendoor:線上買房平台的挑戰與轉機

優分析

更新於 2天前 • 發布於 2天前 • 優分析

在美股市場上,Opendoor Technologies(OPEN-US)常被投資人冠上「迷因股」標籤,但這家公司本質上並不是短線炒作的產物,而是一個試圖用科技重塑房地產交易的「iBuying(即時買房)」平台。它的的商業模式可以理解為「科技版房地產中間商」。當屋主想賣房時,公司會先直接買下,再進行翻修與整理,透過演算法快速估價,重新定價後轉售給買家,等於用金融槓桿買房再轉賣。

公司認為這樣做的好處是能更快成交,買家也能看到透明的定價,而Opendoor則靠中間的差價與規模效率來獲利。

數據來源:優分析產業資料庫

Opendoor的成長故事在疫情後一度很成功(上圖),2022年營收高達156億美元、售出房屋39,200戶,但隨著利率環境升高,美國房市降溫,能賺的價差變少,2025年營收預估僅剩40.5億美元、銷量約10,800戶,幾乎腰斬。公司自2020年上市以來尚未在單一會計年度實現淨利,如何擺脫高週轉、低毛利的困境,是投資人最大疑問。

大咖紛紛進駐,別再叫我迷因股

然而,市場近日對其重新燃起興趣。先講大環境,如果現在開始進入降息循環,房地產交易能夠好轉的話,該公司營運可能大幅回升。

更令人關注的是,共同創辦人Keith Rabois重掌董事會,並延攬Shopify營運長Kaz Nejatian出任CEO,被視為「換血求生」的重大訊號。零售投資人組成的「Open Army」推波助瀾,股價年內漲幅一度超過500%。更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知名量化交易公司Jane Street近期揭露持股5.9%,這不只是短線交易,而是具體股權布局,為市場帶來「聰明資金」加持的效應。

量化資金的進場,對投資人有兩層啟示:首先,它反映出Opendoor雖然基本面尚未復甦,但在「數據、科技驅動的房市交易」這一賽道仍有獨特資產價值;其次,機構資金往往著眼於波動性與流動性,若公司管理層能提出清晰的轉型策略,市場對其估值的再評價空間不容忽視。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理財相關文章

01

醫學系退燒?「一科系」成出路廣新金飯碗 入行月薪6.3萬輾壓全台

鏡週刊
02

以房養老案件增!北北基最熱「這族群」佔半 專家:可防子女搶財產

TVBS
03

台積電太貴買不下手?達人點將2檔「AI潛力黑馬」這樣買最賺! 反觀長虹(5534)、華固(2548)現烏雲,他曝「這時間」才考慮!

優分析
04

被迫關店裁員近千人 為何星巴克關閉數百家北美門市?

新頭殼
05

預售屋冷颼颼》全台前7月買氣暴減73% 將創最冷一年

自由電子報
06

張安平:進口水泥出現移轉效應 籲政府正視不公平競爭

中央通訊社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