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叫我迷因股|從量化資金進場看Opendoor:線上買房平台的挑戰與轉機
在美股市場上,Opendoor Technologies(OPEN-US)常被投資人冠上「迷因股」標籤,但這家公司本質上並不是短線炒作的產物,而是一個試圖用科技重塑房地產交易的「iBuying(即時買房)」平台。它的的商業模式可以理解為「科技版房地產中間商」。當屋主想賣房時,公司會先直接買下,再進行翻修與整理,透過演算法快速估價,重新定價後轉售給買家,等於用金融槓桿買房再轉賣。
公司認為這樣做的好處是能更快成交,買家也能看到透明的定價,而Opendoor則靠中間的差價與規模效率來獲利。
Opendoor的成長故事在疫情後一度很成功(上圖),2022年營收高達156億美元、售出房屋39,200戶,但隨著利率環境升高,美國房市降溫,能賺的價差變少,2025年營收預估僅剩40.5億美元、銷量約10,800戶,幾乎腰斬。公司自2020年上市以來尚未在單一會計年度實現淨利,如何擺脫高週轉、低毛利的困境,是投資人最大疑問。
大咖紛紛進駐,別再叫我迷因股
然而,市場近日對其重新燃起興趣。先講大環境,如果現在開始進入降息循環,房地產交易能夠好轉的話,該公司營運可能大幅回升。
更令人關注的是,共同創辦人Keith Rabois重掌董事會,並延攬Shopify營運長Kaz Nejatian出任CEO,被視為「換血求生」的重大訊號。零售投資人組成的「Open Army」推波助瀾,股價年內漲幅一度超過500%。更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知名量化交易公司Jane Street近期揭露持股5.9%,這不只是短線交易,而是具體股權布局,為市場帶來「聰明資金」加持的效應。
量化資金的進場,對投資人有兩層啟示:首先,它反映出Opendoor雖然基本面尚未復甦,但在「數據、科技驅動的房市交易」這一賽道仍有獨特資產價值;其次,機構資金往往著眼於波動性與流動性,若公司管理層能提出清晰的轉型策略,市場對其估值的再評價空間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