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海院攜手文資局 聚焦水下文資跨域治理
記者孫建屏/高雄報導
適逢《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滿10週年,國家海洋研究院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昨、今(24)兩日在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合辦「2025年水下文化資產國際研討會-保存與永續人類共同記憶」,共匯聚荷蘭、西班牙、美國、澳洲、日本、韓國及新加坡等國的專家學者,吸引近百位與會者,展現國海院、文資局與國內外學術界在水下文化資產保存議題上的合作能量。
文資局局長陳濟民在開幕致詞時,回顧自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布施行後10年的保存成果,包括8艘沈船列冊管理,並期望未來能從國際視野、政策與實務面來提升民眾水下文資的認識;國海院院長陳璋玲則期許透過本次會議6大主題-「海洋空間規劃」、「氣候變遷」、「保護區管理」到「公眾參與」、「考古發掘與現地保存」、「岸際調查技術」等,來促進跨域對話,並分享國海院如何將水下技術應用於水下文資研究,以增加臺灣在國際水下文資領域的能見度。
首日議題涵蓋海洋空間規劃、氣候變遷與水下文資的連結,包括我國、美、荷等專家學者均提出水下文資的現況、重要及挑戰,其中,海委會視察吳培福指出,海委會近年積極推動「海洋空間規劃法」,期能將水下文資納入海洋空間規劃,並提出水下文資不僅是受保護的客體,更可能是可用於保障安全與藍色經濟的政策工具。
曾在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國家海洋保護區辦公室擔任海事考古學家的Tilburg指出,將水下文資納入海洋空間規劃時,必須不受個別遺址報告和目標物盤查的限制,而是以「海洋文化景觀」(Maritime Cultural Heritage, MCLs)的架構來延伸到生態系層級,甚至將不同利害關係人、文化差異與無形的水下文資知識納入考量;國海院助理研究員傅瓊慧也分享如何應用水下技術與模式,建立發展出「現地保存水下文化資產監測規範草案」,以落實水下文資保存法中關於「現地保存」與「現地監測」的精神。
今日上午議程由與會專家學者分享公眾參與案例,探討公民科學與多媒體技術如何提升社會大眾對水下文化資產的認識與關注。來自澳洲氣候變遷、能源、環境與水資源部Viduka 博士分享科學潛水員蒐集資料計畫(GIRT),如何將潛水員納入水下文資的調查與保護過程,以提升水下文資的公眾參與。
來自沖繩縣教育廳的Katagiri則介紹當地如何透過專業潛水課程來提升「屋良部沖海底遺跡」的公眾參與與保存意識;下午的圓桌論壇由陳璋玲院長與文資局副局長林尚瑛共同主持,國內外專家針對法制強化、科技整合、公眾參與及國際合作提出建言,凝聚未來發展共識。
國海院強調,水下文化資產是人類歷史與文化的珍貴遺產,其保存需結合科技、制度與社會參與,透過跨域協作實現永續發展。未來國海院與文資局將持續推動國際交流與技術共享,強化臺灣在亞太地區水下文化資產保護的角色,為後世留下豐富的文化與教育資源。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