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頭瘋搶資料公司,除了 Scale AI 誰被視為下一目標?
在全球地緣政治緊張與關稅不確定性壟罩下,多數產業的交易活動陷入停滯,唯獨一個看似平淡的領域逆勢走高:資料基礎設施。《Reuters》報導,負責處理資料、供 AI 模型訓練使用的公司,正成為科技巨頭激烈競逐的併購標的。
根據金融市場平台 Dealogic 提供給《Reuters》的數據,2025 年前五個月全球已宣布 1.67 兆美元的併購案,其中科技相關交易佔 4,210 億美元,約為整體的 25%,高於去年的 20% 與 2023 年的 17%。而這當中,AI 軟體企業相關的交易更佔交易總價值近四分之三。
老牌科技巨頭大舉入主資料公司
為了與 OpenAI、Google 和 Anthropic 等公司抗衡,Meta、Salesforce 和 ServiceNow 等傳統科技公司,正在加快腳步投資資料公司。Meta 近日以 143 億美元取得資料標註新創 Scale AI 的 49% 股權,並聘請其創辦人 Alex Wang 加入 Meta,這筆交易成為科技圈近期最受矚目的投資案之一。
事實上,過去短短幾個月,還有數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資料公司大型交易發生。Salesforce 在 5 月底宣布以 80 億美元收購資料管理商 Informatica;5 月初,IT 公司 ServiceNow 宣布收購資料目錄平台 Data.world,強化其 AI 系統對企業資料脈絡的理解能力;IBM 在 2 月初宣布收購資料管理供應商 DataStax,並於 5 月完成交易,提升其非結構化資料的處理能力,以供應 AI 系統使用。
資料分析公司 Dataiku 的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Florian Douetteau 表示,凌亂、分散的資料長期阻礙企業實現轉型,現在隨著 AI 轉型的急迫性提高,資料處理能力不只是優勢,更攸關企業生存。」
科技巨頭追求速度,也引發合作中立性疑慮
高盛董事總經理 Matthew Lucas 表示,在 AI 大戰中,企業普遍認為搶先達到目標的「速度」很重要,因此更傾向透過併購加速進展。而隨著潛在收購標的快速減少,尚未被併購的資料公司價值也水漲船高。
根據《Reuters》報導,投資銀行家認為,Confluent、Collibra、Sigma Computing、Matillion、Dataiku、Fivetran、Boomi 和 Qlik 等企業資料基礎設施和分析公司,可能成為下一波搶購目標,因為其可能有助於企業整合、分析和儲存資訊。
不過,Scale AI 倒向 Meta 也引發合作中立性疑慮:其既有客戶包含 Google、微軟、xAI 傳出將退出合作關係。《CNBC》根據消息人士稱,這些公司擔心繼續合作,將讓自家商業策略和技術藍圖暴露給競爭對手 Meta。
這也讓 Scale 的競爭對手看到新機會。Turing、Labelbox、Handshake、Mercor 等資料公司被點名可望承接轉單。Labelbox 更預估今年來自 Scale 客戶轉移的訂單將為其創造數億美元的新營收。Turing 執行長 Jonathan Siddharth 直言:「中立已經不是選項,而是必要條件。」
資料不是愈多愈好,品質與整合更關鍵
儘管資料公司正炙手可熱,投資人也警告,資料並非買來就能直接餵給 AI 使用。Latham & Watkins 合夥人 Brian Mangino 指出:「許多公司擁有大量資料,但逐漸意識到:不能只是將未經篩選的原始資料直接輸入 AI 模型,然後希望它給出正確的答案。」
加拿大航空 Air Canada,去年就曾因 AI 聊天機器人提供錯誤資訊被判賠乘客,Mangino 表示,如果將未經過濾的錯誤資料輸入 AI 模型,就可能發生此類錯誤,企業必須重視資料品質與治理。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