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 MiCA 教父來台】專訪 Peter Kerstens:台灣金融監管的未來,可以從布魯塞爾效應找到答案
在金融世界不斷被科技浪潮與法規變革重塑的時刻,金融科技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化發展。在 9 月 1 日至 2 日兩天,歐盟委員會技術創新與網路安全政策顧問、被譽為「MiCA 教父」的 Peter Kerstens 首次來台出席 FinTechOn 2025 與 AFA 高峰會,《TechOrange 科技報橘》也特別專訪 Peter Kerstens,邀請他分享對台灣金融監管與金融科技發展的深刻洞察。
「如果要預測台灣的監管法規樣貌,MiCA 是一個很好的靈感來源」
作為歐盟制定《加密資產市場監管法案》(MiCA)的重要推手之一,Kerstens 指出,MiCA 是為歐盟 27 個成員國設計的法案,目的是支持創新、維護市場穩定、保護投資人並確保加密市場健全。
「我常開玩笑說,美國負責創新,亞洲負責改進,歐洲則負責監管,因為歐洲最擅長制定規範,」Kerstens 進一步說明,這種被世界其他地區效仿的「布魯塞爾效應」,也正在金融科技領域體現,例如美國近期通過的《天才法案》(Genius Act)在穩定幣方面的規範就與 MiCA 非常相似。
對台灣而言,Kerstens 觀察,台灣及其他亞洲國家目前在加密資產方面的辯論,與歐盟幾年前的經歷非常相似,「因此如果要預測台灣最終的監管法規樣貌,MiCA 可能是一個很好的靈感來源,因為台灣也會走向相同的方向。」
在 AI 與國際合規壓力下,台灣金融產業的應對策略
針對正在面臨 AI 導入和國際合規挑戰的台灣金融業,Kerstens 強調,科技既強大且無所不在,這意味著大家都無法忽視它,無論是否喜歡科技與 AI ,它們都會持續發展,社會只能擁抱趨勢並做好準備。
「在我看來,各個國家首先需要決定的是想往哪個方向走,就是想要促進並擁抱科技,還是想要將自己隔絕在科技之外?」Kerstens 指出,一旦國家決定要往哪裡前進,制定達成目標的規則就會容易許多,「我經常看到許多國家沒有先定義好自己要往哪裡走,所以一開始就陷入細節爭論,結果失去方向。」
因此 Kerstens 提醒,台灣應該先確立五年或十年後要達成什麼目標,再進一步思考政策與監管的內容,而不是在還沒有明確方向的情況下就開始爭論監管細節。
要成為金融科技的領導者,必須「金融」與「科技」兼備
在國際金融科技領域,台灣如何強化自己的角色?關於這個問題,Kerstens 有深入洞察。「我的印象是,台灣在科技方面非常強大,發展也非常成熟,但在現代金融市場,特別是國際化環境上,台灣還沒有到達相應的程度,」Kerstens 分析,要實現金融科技,必須「金融」與「科技」兼備,如果只發展科技卻不發展金融,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台灣的金融科技公司,必須同時具備穩健的金融服務以及強大的科技,並把兩者結合起來。
此外,在傳統金融中「地點」極為關鍵,例如傳統銀行在某個地點開設分行,就能提供服務。相較之下,進入金融科技,金融服務就不再受地點限制,而是會變成一個「全年無休」的活動,且隨時隨地在任何裝置都能使用服務。「所以要成為金融科技的領導者,不僅要在科技方面表現卓越,也必須在金融方面同樣出色,才能獲得成功。」
台灣與亞洲金融科技市場的未來
「亞洲的金融市場其實非常有力量,」Kerstens 觀察,亞洲人非常擅長與喜歡科技,相較之下歐洲就顯得保守,並且在面對科技時往往更猶豫。除此之外,因為歐洲已經有許多運作良好的傳統基礎設施,導致社會缺乏以新科技取而代之的動力,然而許多亞洲國家雖然國內系統運作得很好,但跨境運作的系統卻很少,因此迫切需要新科技連結跨境市場,這反而成為一種優勢。
「歐洲或許在制定規則與監管方面更擅長,但亞洲在落實科技上要好得多,因為亞洲各國擁有龐大年輕的人口,充滿動力與活力,而且具備良好的教育體系,這些都使得亞洲科技市場成為全世界羨慕的對象,」Kerstens 強調,各國只要善加利用自己擅長的領域,就能發展出自己的獨特優勢。
展望未來,透過實現科技與金融的雙軌發展,台灣才能在全球金融科技版圖中佔據更重要的領導地位,擘劃屬於台灣的金融監管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