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狂燒算力追 AGI,但中國戰略轉移揭 AI 競賽才正要開始
中美大戰的核心已經從半導體轉移到 AI,而美國正投入數十億美元與龐大算力,希望在 AI 競賽中搶先抵達終極目標: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通用人工智慧)。支持者認為,如果能打造出能媲美甚至超越人類思維的 AI,不只能帶來軍事優勢,還可能徹底改變醫療、氣候變遷和日常工作。然而,《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中國走的卻是另一條路。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來對 AGI 少有表態,反而推動中國科技產業大力「應用」AI,也就是打造實用、低成本的工具,提升中國社會運作效率,並且易於市場推廣。
具有影響力的 AI,是現在就可利用的 AI
中國在 AI 應用上的速度驚人。根據官方媒體和政府報告,中國已經將 AI 模型用於高中入學考試評分、氣象預測、警務派遣與農業種植建議。北京清華大學更規劃推出結合虛擬醫生的智慧醫院,協助臨床醫師診斷疾病。製造業中,AI 機器人已被部署在自動檢查紡織品瑕疵,或在汽車「黑燈工廠」中作業。
距離北京兩小時車程的雄安新區,當地政府與新創 DeepSeek 合作推出農業 AI 模型,為農民提供作物種植與病蟲害管理建議;同時也應用於氣象局與警方日常決策,甚至支援政府熱線的自動分流。
曾在拜登政府時期專研中國技術競爭的美國前國家安全委員會官員 Julian Gewirtz 告訴《華爾街日報》,「他們(中國)認為,具有高度影響力的 AI 應用,不是未來需要理論化的東西,而是現在就可以利用的東西。」
中美政府態度大不同,中國尋找新定位
美國科技公司雖然同樣在探索 AI 應用,例如 Google Pixel 手機的即時翻譯、顧問公司用 AI 協助產出簡報,或是藥物研發與物流優化,但在政府層級,美國仍聚焦於 AGI 的長期突破,國會甚至提出以「曼哈頓計畫」規模推動 AGI 研究,以確保美國在戰略上壓過中國。而美國對於產業的發展基本上採取放任態度。
相比之下,中國政府全力支持新創公司,在今年一月公布了一項 84 億美元的 AI 投資基金;地方政府和國有銀行也推出相關資助計畫;各城市更將 AI 納入發展藍圖,並以「AI+」為名展開行動。上週,中國國務院也進一步闡述更宏大的目標,要求科學和技術研究、產業發展及其他領域更大力地融入 AI,以在 2030 年前「全面賦能」中國經濟的發展。
中國也積極擁抱開源 AI 模型,讓中國企業能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發展以 AI 為核心的業務,這種作法正在幫助中國 AI 向全球擴散,這一趨勢也迫使矽谷跟進。
當然,《華爾街日報》指出,這也可以解釋為中國別無選擇,只能在 AI 大戰中另謀出路。因為美國貿易出口限制,特別是先進半導體禁令,讓中國 AI 公司難以在 AI 模型訓練規模上與美國匹敵。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 Jeffrey Ding 表示,中國的選擇有戰略意義:「你讓技術領導者(美國)去承擔探索成本,然後你(中國)再嘗試成為快速跟隨者,或者是專注於優化落地實施的那一方。」
OpenAI CEO 也承認,AI 投資面臨泡沫風險
事實上,矽谷的 AGI 熱潮正在消退。《Fortune》報導,這是一種從追逐烏托邦式的願景,轉向實用主義的整體氛圍轉變。
今年夏天,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在《CNBC》採訪中表示,AGI「不是一個超級有用的術語」。在推出 GPT-5 之後,奧特曼也試圖抑制市場對 AGI 的炒作,警告 AI 投資泡沫化的可能性極大。曾大肆宣揚 AGI 的 Google 前 CEO 施密特,也在《紐約時報》上敦促矽谷停止對於 AGI 的執著,因為這種癡迷會分散人們開發實用技術主義的注意力。
不過市場認為,這可能是「非常健康」的氛圍轉變。資產研究公司 Futurum Equities 首席市場策略師告訴《Fortune》,市場獎勵的是執行力,而不是模糊的未來超級智慧論點。AI 代理公司執行長則認為,矽谷真正的氛圍轉變,是從幻想單一、通用的 AI 轉向能在特定領域發揮作用的「超級 AI」。
《Fortune》指出,有關追逐 AGI 的炒作氛圍可能會發生變化,但由於涉及金錢、公司、安全等諸多因素,全球 AI 競賽將走向何方的真正問題,可能才正要開始。
立即報名 9/17 【AI 智慧大工廠】新竹場,解鎖以數位孿生實現生產效益大爆發的關鍵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