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版麥卡錫主義?大罷免三巨頭:曹興誠、柯建銘、沈伯洋
726全台罷免投票落幕,最終25案遭到完封,這場席捲台灣政壇的「大罷免」運動,表面上是針對國民黨立委的政治反制行動,背後卻有三位無可忽視的靈魂人物——企業家曹興誠、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與民進黨不分區男性立委第一名沈伯洋。他們分別從財力、體制與論述三個面向推動這場橫跨一年半的罷免大戲,形成互補聯盟,也造就台灣政治史上首次大規模罷免在野黨立委的政治動員。
曹興誠從企業家轉型為反共公民運動領袖,創立「反共護台聯盟」,以財力、話語權與媒體資源主導罷免節奏。柯建銘則以立法院總召從體制內推動,全黨動員喊出「罷免41席藍委」的激進口號。沈伯洋則以社會科學學者與黑熊學院背景為後盾,在輿論與網路等空戰領域成為行動的理論支柱。
值得注意的是,曹興誠的政治立場曾出現劇烈轉變。
他過去曾因和艦案偷跑到中國設晶圓廠與扁政府交惡,甚至放棄中華民國國籍、改持新加坡護照,主張應透過公投統一中國與台灣,立場偏向「急統」。但自2022年起,曹以香港反送中為契機,立場急轉直下轉向深綠,積極倡議「抗中保台」,自掏腰包捐助黑熊學院與國防訓練,並成為罷免行動的主要推手。這段從紅到綠的轉變,也讓外界對其動機與角色產生諸多議論。
三人風格不同,但卻在同一場戰局中扮演關鍵角色,成為罷免行動最有力的推手。
爭議言論頻出:二分法邏輯與愛國勒索
罷免行動期間,三位核心人物屢屢發表高度爭議性言論。
曹興誠在多場活動中直言:「反對罷免的,就是親共!」過程中要民進黨擔任「側翼」,但是在726大罷免失敗後轉而批評民進黨中央「只想當側翼」,把責任全推給民進黨,引發綠營內部不滿。曹興誠甚至還強調,「國民黨是中共積極側翼,支持他們就是背叛台灣。」這種大筆一揮把「不支持罷免」就是「背叛台灣」的說法,就是一種二分法政治動員的情勒手法。
柯建銘是最早公開主張發動大規模罷免的政治人物。早在2024年2月新會期甫開議時,老柯便率先拋出「罷免藍委」的戰略構想,成為綠營罷免行動的起點與號召者,到了逼近罷免投票日前夕,柯建銘一度在立法院放話:「罷免成功後,我們要用《刑法》100條處理這些人(指藍委)」,逼得黨中央趕緊出面澄清。
甚至未等中選會公告即對外宣布罷免投票日,引起藍營質疑掌握內線。老柯還稱不支持罷免的民進黨人「看不穿」、「怕戰」,有黨內私下認為老柯這樣子做根本在搞獵巫。
沈伯洋則公開表示:「台灣人不能再溫良恭儉讓」,呼籲所有公民「表態支持罷免,才是愛台灣」。甚至立法院在藍白人數優勢下三讀闖關通過增列普發現金每人1萬元,沈伯洋也批評這是癱瘓政府第3招,還是「共產黨的招」。
這種二分法論述引發社會分裂疑慮,更像是用「愛國」對民眾情緒勒索,而這些話也讓民進黨前立委李文忠看不下去, 批評沈的發言是「反共反到起肖」。
三人關係緊密:從牙醫到政壇盟友
柯建銘與曹興誠的關係可追溯至科技新貴時代。據老竹科人士透露,「老柯曾是老曹的牙醫」,兩人私交深厚,也因此曹興誠願意加入民進黨罷免布局,提供財力與人脈。
今年3月下旬,在罷免行動正式鳴槍起跑後,民進黨高層首度與罷團開會,柯建銘與曹興誠、沈伯洋、罷團確認策略方向,並以沈伯洋作為論述主帥。沈伯洋長期關注中國對台滲透問題,也曾與曹共同支持黑熊學院防衛訓練計畫,彼此已有合作基礎。柯建銘還在會中抱怨黨中央對罷團根本不夠積極。
三人一文一武一財,在此次行動中扮演截然不同但互補的角色,為罷免運動奠定強大推力。
大罷免開啟黨內外獵巫行動
但大罷免也在民進黨內部掀起寒蟬效應。
據黨內人士透露,柯建銘及其助理在過程中不斷對外釋放訊息,將不支持大罷免者標籤為「不挺台灣」甚至「親共投機」。此種政治壓力導致不少綠營立委選擇沉默,即便有不同意見,也僅在私下討論,不敢公開表態。
事實上,多位黨內大老與中生代立委曾對黨政高層私下建議「精準罷免」、「選擇有爭議與勝算的標的」而非全面開火。他們主張應該保留政治能量,集中火力,才不致消耗整體社會信任與選民耐性,但此聲音很快在「大罷免、大成宮」的歡呼聲中被壓下來。
「整個黨都在一台高速列車上,選擇火車對撞,沒人敢跳車。」一位黨內年輕世代私下嘆息。罷免不再是政策選項,而變成忠誠測驗,讓民進黨內出現一種變相清算氛圍,如今這樣的結果也只能共同承擔。
兩次大法官提名翻車現隱憂
罷免之外,另一場政治暗戰也在立法院悄然上演——大法官人事案。
總統賴清德在第一次提名的大法官人選劉靜怡時,曾遭民進黨集體反對,當時柯建銘還在黨團會議上撂下狠話「誰投票給劉靜怡就開除黨籍」。如今賴清德再提名的大法官陳慈陽與詹鎮榮,再度遭民進黨內跑票封殺。根據綠營人士透露,柯建銘在黨團會議低調運作,逐一向綠委「建議」對兩人投下反對票。
部分立委指出,詹鎮榮曾公開批評民進黨在死刑、萊豬標示議題立場過激,而陳慈陽則質疑總統推動罷免恐致憲政災難,觸犯老柯的紅線。儘管在投票前一天,民進黨黨團幹事長吳思瑤才說就按照總統提名的人投票,但是「老柯當天早上要我們這樣投票,我們就聽總召…。」一名綠委私下透露。
從罷免走向麥卡錫主義:以忠誠取代是非
回顧這場歷時逾一年、動員全台的罷免風暴,其操作邏輯與1950年代美國的麥卡錫主義相當類似。當年,美國參議員麥卡錫以反共之名,在國會帶頭追打「共產滲透分子」,不論證據、不談辯護,只問立場。
如今回頭看來,「大罷免」幾乎變成一場民進黨內甚至是對台灣社會「愛不愛台灣?」「反不反共?」的忠誠試煉:你支持罷免嗎?你有簽名嗎?你有參加集會嗎?否則,你就是背叛者。
而這股邏輯不僅撕裂黨內,也撕裂台灣社會——罷免沒有成功,卻讓對立更深,讓社會更難對話。反而成為在野黨凝聚更大共識的契機。
從結果來看,罷免行動的設計初衷本為反制國會亂象,為何卻演變為一場政治清洗與思想檢查。不禁讓人問:這場被柯建銘視為「神機妙算」的大罷免戰爭,我們究竟換來了什麼?
如今726的投票落幕了,但大罷免在台灣政治文化上留下的傷痕,才剛開始浮現。
延伸閱讀
顯示全部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