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路沒有想像可怕卵巢癌病友分享抗癌歷程
[NOWnews今日新聞] 「治療期間,化療副作用幾乎全都經歷過,但我一直告訴自己,只要活著就有希望。」卵巢癌第四期病友小雅(化名),自從確診晚期卵巢癌,她歷經手術、化療與標靶藥物治療,如今投入醫院癌症資源中心志工行列。今日現身分享與病魔搏鬥歷程,強調「抗癌這條路沒有想像中可怕,重點是要願意配合,相信醫師,也相信自己。
癌症希望基金會在台中舉辦「婦科癌症治療新時代 關鍵突破一次掌握」講座,邀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婦科主任葉聯舜、台中榮總婦女醫學部婦科主任呂建興,及新竹馬偕兒童醫院婦科癌症學科主任張幸治,解說卵巢癌、子宮內膜癌與子宮頸癌治療新趨勢,並邀請癌友小雅現身分享抗癌歷程,感動全場!
呂建興主任表示,婦癌治療已邁入精準醫療時代,對於晚期卵巢癌病友,可透過基因檢測判斷是否適合接受化療合併標靶藥物,爭取更長的存活期。此外,呂主任也指出HER2蛋白與細胞生長有關,癌細胞若過度表現HER2,會促使腫瘤快速增生,易轉移復發。他說,過去針對這類病友的治療選擇較為有限,隨著醫療科技進展,有新藥協助精準治療,為婦癌治療帶來新的可能性。
近年來,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皆持續上升,葉聯舜主任提醒,子宮內膜癌的早期徵兆多為異常出血,特別是停經後出血,或經血量突然增多等,若出現這些症狀,應盡快就醫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此外,葉主任提到子宮內膜癌手術的發展,從傳統開腹手術進展到微創手術,不僅傷口較小,也可更精準取樣切除,針對晚期或轉移個案,臨床上除了手術,還有放療、化療、標靶藥物、抗體藥物複合體(ADC)等選擇,協助病友疾病控制與改善生活品質。
張幸治主任指出,子宮頸癌是有機會預防的癌症,主要由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所致。由於早期通常無明顯症狀,可能出現接觸性出血或分泌物異常,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與HPV檢測是預防的關鍵。
他也提醒,保持良好心情與正面態度對治療成效同樣重要,盼病友能以積極穩健的心態面對康復之路。對於已經得過子宮頸癌或是更年期的民眾是否需要接種HPV疫苗,張主任建議是45歲前接種效果最佳,即使超過45歲,仍可視個人感染風險請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施打。
癌症治療後,許多病友仍需面對身體變化與心理調適的挑戰。癌症希望基金會長期關注癌後生活品質,社工、護理師提供專業的服務,給予女性癌友安全的依附關係,在專業、溫柔、貼心的陪伴下,重啟癌後生活。對服務及課程活動想進一步了解,免費諮詢專線0809-010-580。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