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冷氣團難解!民俗月推案量年減6成 創8年來新低
即時中心/梁博超報導
華人傳統的民俗月將在8月底登場,出於入厝的顧忌遠勝於購屋,加上隨著時代變遷,沖淡不少習俗包袱。根據市調機構觀察近年8月北台灣推案量,自2018年起多有來到千億元以上量能,去年的房市熱潮甚至逼近1500億元的紀錄新高;然而今年利空烏雲不散,鬼門開之際新案更不敢開,推估的公開案量驟降至569.7億元、年減61.5%,創近8年來新低,比禁止預售任意轉讓的平均地權條例修法上路時期,以及疫情三級警戒的時候都來的差。
住展雜誌企研室總監暨發言人陳炳辰指出,今年8月份全無總銷百億元推案。過去千億元的推案量時期,多少都有一兩案達標百億元,去年同期就有台北市文山區、新北市林口區兩個破百億元案;今年下修達80億元就可視作指標案,為台北市南松山與桃園市小檜溪皆有推案登場,不脫品牌、地段因素,勇於百無禁忌上場。
其餘還有數十億元量體新案則不到10案,且僅剩新竹市香山區的建設公司系列案達標50億元,他案多在總銷30億元以下。對照去年,則有台北市信義區,和新北市三重區、新店區於民俗月推出50-70億元指標案,今年相當程度呼應鬼月死氣沉沉。
值得一提的是,預售屋因多年後交屋,其實較沒有在民俗月即刻搬遷入住的疑慮,推出預售案或許干擾較少;反之,新成屋則稍有忌諱之餘,還有入手後就得與銀行打交道,偏遇眼下貸款限縮的麻煩問題。相比去年此刻,仍有新北市新店區、汐止區的知名先建後售案現身,今年鬼月新成屋案幾乎不見蹤跡,儼然退避三舍、生人迴避。
陳炳辰分析,房市冷氣團難解,關稅、貨幣狀況又造成台灣總體經濟面震盪,不利資金匯聚;新案推行上,若非規劃已久、不得不推的大案,大部分都以拖待變,不然則依附重要檔期上場。因此,既然民俗月過後即將迎來年度大檔928檔期,便不必急於試膽進場。
另外,9月底央行理監事會議是否可期待較有利的消息,也對推案時間造成影響,陳炳辰認為,年底變數多,供給層面愈顯撲朔迷離。
《民視新聞網》提醒您: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 《👉加入民視新聞Line好友,重點新聞不漏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