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鉀離子暴衝威脅心衰竭患者!醫籲注意共病與用藥,同時掌握多元治療選擇

優活健康網

發布於 09月03日02:00 • 陳麗茹

一名80多歲心衰竭阿公,因膝蓋痠痛自行服用止痛藥,出現噁心、肌肉無力與呼吸困難等症狀,回診檢查發現心跳異常緩慢,血鉀高達6.5 mmol/L,腎絲球過濾率降到12 mL/min/1.73 m²、肌酸酐將近9 mg/dL、尿素氮超過 100 mg/dL,博仁醫院副院長康志森醫師指出,檢查數值明顯已是急性腎衰竭合併重度高血鉀,病況危急。康志森醫師說明,這類病人若不緊急處置,隨時可能心跳驟停。因此當時緊急安排住院連續透析,並搭配多重藥物治療,包括陽離子交換樹脂(SPS/CPS)、晶體鉀離子結合劑,以及短效胰島素(RI)加葡萄糖合併使用,才總算讓心臟功能穩定下來,成功撿回一命。

鉀離子是人體不可或缺的重要電解質,但一旦濃度過高,就可能干擾心臟的電氣傳導,導致心律不整,甚至引發心跳驟停;對心衰竭患者來說,更是潛藏的高風險因子。康志森醫師表示,臨床上不只心衰竭,包括糖尿病、高血壓或慢性腎臟病患者也都容易出現高血鉀症問題。
康志森醫師提到,高血鉀需要長期管理,病患卻常因服藥順從性不足而導致血鉀控制失敗。康志森醫師說明,另一位已經洗腎的病人,因飲食不節制,鉀離子總是偏高,長期以陽離子交換樹脂治療,想說應該可以穩定,但每次抽血數值仍不理想;深入詢問後才發現,由於藥粉顆粒粗,病患也較抗拒藥物的味道,因此配合度不高,甚至經常不吃藥。後來溝通後,改服無味的晶體鉀離子結合劑,病人接受度明顯提升,也讓血鉀數值終於穩定。
晶體鉀離子結合劑助心衰患者穩定用藥不中斷

晶體鉀離子結合劑是透過捕捉腸胃道的鉀離子來降低血鉀濃度,對鉀離子具有專一性,能更有效地與鉀離子結合,對體內其他陽離子(如鈣、鎂、鈉)的影響較小,因此對於心臟與腎臟病人來說安全性更高。康志森醫師表示,晶體鉀離子結合劑對許多高血鉀患者來說,是延續心衰治療藥物(如RAASi類)使用的配合策略之一。

康志森醫師說明,心衰竭族群由於本身年紀較大、合併疾病較多,治療上又需長期使用如ACEI(血管張力素轉換酶抑制劑)、ARB(血管張力素 II 受體阻斷劑)或MRA(醛固酮受體拮抗劑)類的RAASi(抑制「腎素–血管張力素–醛固酮系統」)藥物,這些藥雖然能穩定心臟功能,卻也容易讓血鉀濃度升高。康志森醫師提到,從研究數據來看,使用RAASi類藥物的心衰竭患者,高血鉀盛行率會達24%1,若同時合併腎衰竭,更可能上升至50%2。

陽離子交換樹脂恐影響電解質平衡

相對地,康志森醫師指出,有些病患較不易接受陽離子交換樹脂的味道與口感,加上陽離子交換樹脂的作用機轉是在腸胃道中非選擇性吸附陽離子,可能造成其他電解質濃度變化,間接影響血鉀控制,不過仍有其角色。

圖/博仁醫院副院長 康志森醫師

血鉀濃度輕微上升不易察覺,應隨時與醫師討論用藥

正常血鉀濃度應維持在 3.5~5.0 mEq/L,心衰竭患者也應以此為控制目標。康志森醫師呼籲,臨床上血鉀濃度輕微上升時症狀不明顯,但可能出現肌肉無力、疲倦、四肢麻木刺痛、反應變慢、心悸或噁心感;他提到,當血鉀超過 6.5 mmol/L,甚至可能造成肌肉癱瘓、呼吸困難與心律不整,若出現類似症狀務必儘速就醫抽血確認。另外,使用RAASi類藥物的患者,他也建議初期應每月抽血監測血鉀與腎功能,穩定後可延長為每3個月一次,若本身有腎功能問題,仍建議每月追蹤一次。

他特別提醒病患的生活須知,有時洗腎病人會使用低鈉鹽,但低鈉鹽常是以鉀鹽取代,一不小心反而導致高血鉀,這類病人或者是有使用利尿劑或RAASi藥物者,尤其更需避免。

「心衰竭不是老年人專利,任何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康志森醫師提醒,高血鉀與用藥息息相關,除了注意飲食與腎功能,平時更應主動與醫師討論用藥計畫與抽血頻率,了解自己是否有血鉀偏高風險;對於曾發生高血鉀的心衰竭患者或已透析患者,可與醫師主動討論是否有「多元的用藥規劃」,以確保不因電解質問題中斷心臟治療而延誤病情控制時機。

TW-35676_LOK_29/09/2025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保健食品迷思

保健品越吃越健康?專家告訴你真相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60歲女上班就咳嗽、胸悶!一照肺部「全是白色滿天星」 醫立即勸:換工作

姊妹淘
02

健檢紅字...醫認沒事「40歲女堅持檢查」 結果竟揪出癌王!

中天電視台
03

每天喝3000毫升水!養生女精神反變差 醫揭關鍵:會生病

CTWANT
04

手機頸上身!20歲女大生頸椎退化如中老年人

TVBS
05

胃癌9成是「1原因」造成

NOWNEWS今日新聞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