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百歲阿公的最後一天:不插管、不急救,拒絕「醫到死」...戰友探視後含笑辭世,在愛與陪伴中圓滿告別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更新於 10月19日06:59 • 發布於 10月19日06:59

作者 : 蔡佳伶整理

圖片 : Shutterstock(示意圖非當事人)

「回家圓善終」是不少末期病人的心願。在台灣,選擇居家安寧療護的人數也逐年增加,顯示不插管、不急救、在熟悉環境中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正成為許多家庭的共識。

百歲阿公的善終規劃

「回家圓善終」是不少末期病人的心願。近年選擇居家安寧療護的人數逐年增加,顯示不插管、不急救、在熟悉環境中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正成為許多家庭的共識

近日,臉書公開社團「全程安寧居家護理所」分享一則案例。一名近百歲老翁健康硬朗,能自行步行、正常飲食。直到99歲時發現膽道阻塞、黃疸,醫師懷疑為膽管癌。家屬考量年事已高,決定不再做切片及侵入性治療,讓他回家維持日常生活。

戰友探視後含笑辭世

後來老翁因病住院兩次,出院時留置導尿管,導致情緒低落,家屬尋求居家安寧護理師協助,順利移除導尿管,他重新恢復舒適生活。返家後,安寧團隊定期訪視,協助緩解症狀,未再進過醫院。

家屬回憶,辭世前一天,老翁仍能起床活動,但食慾不佳,多半在休息。隔日無力下床,與醫師討論後啟動「計畫性善終」,僅提供純氧協助呼吸與心跳舒緩。當天,一位98歲的二戰老友親赴淡水探視,兩人閒話家常至下午,友人離開約5分鐘後,老翁面帶微笑安詳離世。

三個月來,他沒有插管、點滴,也沒有繁複檢查與住院,在親友陪伴下走完最後一哩路。

延伸閱讀:
媽媽簽「不急救」卻被鼻胃管綁到生命盡頭…夏韻芬:醫生不敢說「時候到了」,誰來提醒家屬放手?

不再「醫到死」,政策助推在宅善終

老翁的故事,正是近年政府推動「在宅善終」政策的典範案例。

行政院宣布,長照政策3.0預計於115年上路,衛福部次長呂建德表示,核心是「十分鐘生活圈」,讓長者在地安老的需求可在10分鐘車程內獲得滿足,實現「健康老化、在地安老、安寧善終」願景。措施包括:

1、托老服務:設置短期失能、失智長者托顧場所。

2、免費一次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協助長者與家屬提前討論醫療與照護選擇,避免臨終陷入重症急救的反覆抉擇。

3、延伸服務:強化居家護理、安寧照護、日間照顧、喘息服務與到宅復能。

呂建德強調:「安寧療護不是完全不治療,不是安樂死,而是讓生命最後階段有尊嚴、有品質。」

安寧共照擴大服務,醫護缺口待補

近年來多項調查顯示,民眾對安寧緩和醫療的接受度高達七、八成以上,而且年齡越大,接受度越高。

依健保署統計,2019年至2023年,住院安寧人數自1.2萬人增至1.8萬人,安寧居家由1.4萬人增至1.8萬人,安寧共照為4.7萬上升至6.3萬人。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2025年在宅急診照護試辦計畫擴大適用對象,將再納入安寧緩和病人,其中以安寧共照為優先對象,預計影響近6萬人。

不過,台灣老人福利機構協會理事長賴添福指出,目前給付制度偏重醫院安寧,居家模式誘因不足,加上醫護人力短缺,居家安寧推動仍面臨挑戰。

延伸閱讀:
別只顧活著,卻忘了「為自己活過」!安寧病房最遺憾的4件小事:什麼都不敢做,才叫太晚

參與安寧療護與預立醫療決定意願

民眾如欲進一步瞭解或有意願接受安寧療護的醫療需求,可利用健保署網站安寧療護(住院、居家、共照)網路查詢服務下載「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下載「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填妥後寄送至衛福部或台灣安寧照顧協會,並註記於健保IC卡上,此外,也可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意願」(Advance Directive, AD),提前表達拒絕插管、鼻胃管、心肺復甦術等意願。

為鼓勵簽署率,健保署公告6類對象,終生可免費進行1次諮商,包括:

1、65歲以上重大傷病病人

2、符合安寧療護收案條件者

3、輕度失智者(臨床失智評估量表0.5~1分)

4、病主法公告特殊疾病患者(例:囊狀纖維化症、亨丁頓氏舞蹈症等)

5、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劃對象

6、地區醫院全人全社區計劃或家庭醫師整合照護計劃中,年滿65歲且有多重慢性病者

有了專業團隊的細心守護與家人的溫暖陪伴,尊嚴善終不再遙不可及。每位長者都能在熟悉的環境裡,安心走完生命最後一程,留下溫馨而圓滿的回憶。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更多幸福熟齡文章

結褵30年「沒讓妻為錢操心過」,她一離世卻得跟「兄弟姊妹」爭產…頂客族最痛憾事:制度下的無情分割

50後的財富,從省1杯咖啡起步!名嘴狄志為7招攢「老本」:存ETF讓股息養你、月配息保單像買小套房

加入幸福熟齡LINE好友,掌握更多資訊!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2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3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4

男子「尿尿分岔」慌了 醫:40歲以上注意!有癌變可能

鏡報
05

不用日行萬步!各大科學研究發現走路「這步數」就能燃脂、降血糖

健康2.0
06

不是害羞也不是不會社交!內向者分成4種 先搞懂你是哪一型

健康醫療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留言 2

留言功能已停止提供服務。試試全新的「引用」功能來留下你的想法。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