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賴床的原因不是低血壓,是自律神經失調!醫:泡溫水澡、遠離3C,校正「晝夜節律」
作者 : 柳澤綾子
圖片 : Shutterstock(示意圖非當事人)
常聽人說自己血壓低,早上起床很痛苦,印象中,這樣的年輕女性似乎特別多,乍聽似乎言之成理,但血壓低與早上起不來真的有關係嗎?
最新建議血壓是120毫米汞柱以下
首先要了解什麼是「血壓」。簡單來說,血壓是指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時,對血管內壁造成的壓力。這個壓力主要由兩個因素決定,一是心臟每次搏動時所輸出的血液量(即每搏輸出量),二是末梢血管的流動阻力(即血管阻力)。
血壓的基本公式可表示為:每搏輸出量×血管阻力。嚴格來說,血壓還會受到其他因素影響,例如大動脈的彈性、血液的黏稠度以及血液循環的總量等。不過這些細節在此暫且忽略不計。
加諸血管內壁最大壓力的數值,稱為「收縮壓」(最高血壓),壓力最低的數值,稱為「舒張壓」(最低血壓)。
醫學界每隔數年便會更新高血壓的診斷標準,近幾十年更是大幅調整基準值。大量研究顯示,血壓若長期偏高,容易損傷血管壁,並引發多種器官疾病。有鑑於此,目前最新的血壓診斷基準為:收縮壓控制在120毫米汞柱以下、舒張壓控制在80毫米汞柱以下。
低血壓有三種,你是哪一種?
與高血壓正好相反的低血壓,可大致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本態性低血壓,是指本人無任何重大原因,但血壓就是低於基準數值,多數的低血壓人口都屬於這一類型,除了血壓偏低,基本上並沒有疾病問題。
第二種是起立性低血壓,又稱為姿勢性低血壓。一般來說,人在突然站立起身時,血壓都能夠跟上狀況,適時調節。但是起立性低血壓的人,血壓會在久坐起身,或是從躺臥坐起等變換姿勢時忽然降低,導致眩暈無力等症狀。即使是平常沒有血壓問題的人,在疲勞或營養狀態不佳時,也會出現起立性低血壓,嚴重時可能暈厥。
第三種是次發性低血壓,這是相對於本態性低血壓而言的低血壓類型。本態性低血壓通常是與生俱來的體質,而次發性低血壓則是因為罹患某些疾病造成血壓偏低,這時必須根本治療造成血壓低的疾病,而非治療血壓。
本文一開始提到的「血壓低,早上起不來」,多半屬於第一類型的低血壓。
「血壓低,早上起不來」並無科學根據
事實上,早上因為血壓低,起不了床的說法並沒有醫學證據支持,「低血壓→早上起不來」的因果關係是不能成立的。
相反的,早上起不了床,起床後精神萎靡不振,容易生起床氣,與其說是血壓低,更應該合理懷疑是受到人體的「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紊亂、切換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的自律神經失調、單純的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不良影響。
所謂自律神經是不受我們意志所掌控的神經,由於自律神經系統會自主調控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的協調運作,因此得名。
動物狩獵時的興奮反應,包括心跳加速、血糖上升、摩拳擦掌的亢奮狀態,就是交感神經的作用。相反的,副交感神經主導時,就像「一頓飽餐後的心滿意足」那般,心跳和緩,身心都處在安適自在的狀態。
夜間沐浴,放鬆身心,更有益健康
睡眠時,副交感神經處於主導地位,因此人體必須在放鬆的狀態下,才能夠順利入睡。一夜好眠後,接近黎明時分,交感神經逐漸取得主導優勢,為白天的活動做準備。若在此時自然醒來,往往會感到神清氣爽、渾身是勁。
然而,現代人睡前仍習慣盯著亮晃晃的3C螢幕,沉浸於緊張的線上遊戲,不斷刺激交感神經興奮,干擾副交感神經順利接管,因此容易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影響睡眠品質。
想要晚上睡得好、早上醒來精神飽滿,就要讓副交感神經在夜間順利上場。建議睡前好整以暇的泡個溫水澡,避免玩刺激的線上遊戲,從事自己喜愛的輕鬆休閒,營造睡前好心情,幫助副交感神經居於主導優勢,輕鬆進入深層睡眠。
所以說,早上起不來,多半不是因為血壓低,而是其他因素造成。尤其要慎防可能有礙自律神經正常切換的不良生活習慣,入夜後營造有助於副交感神經活躍的環境,為第二天的活力做足準備。
結論
▼目前沒有科學證據證實「低血壓」與「早上起不來」有直接關聯。
▼起床困難與自律神經失調、睡眠品質不佳或睡眠不足的關係更為密切。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本文摘自《這些健康常識,正在破壞你的健康:東京大學醫學博士的媽媽醫師,以醫學新知翻轉錯誤觀念》新自然主義出版,柳澤綾子著)
更多幸福熟齡文章
怕變「下流老人」她不旅遊、不聚餐…79歲婦「窮得只剩下錢」才後悔:錯過人生我學會6個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