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庫兵推中國海上封鎖一啟動 台灣天然氣10天用盡
美國智庫CSIS最新兵棋推演指出,若中國對台灣發動封鎖,即便各方刻意克制衝突升級,仍可能演變為全面戰爭。報告顯示,台灣若無美國支援恐被迫投降;而一旦美方介入並升高戰事,美軍將對中國本土發射飛彈,北京則將打擊關島與日本。同時,台灣在封鎖下的天然氣儲備僅能維持10天,戰時能源壓力極為嚴峻。
美國華府的地緣政治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7月31日發布最新兵棋推演報告,作者透過分析26種兵棋推演情境,評估台灣在應對中國封鎖時面臨的軍事與民生挑戰。
當中指出,所有的情境都建立在同一衝突背景假設上,即美中緊張情勢升高,並聚焦台灣政策上,而中國企圖通過封鎖來解決台灣問題,因而宣布劃設一個「禁航區」,規定所有進入該區的船隻必須先停靠中國港口接受檢查與批准,其行動分為4個層級:第一,北京動用中國海警、海上民兵等非軍事部門,嘗試登船並扣押開往台灣的商船,但不開火;第二,中國在國際海域內,動用潛艦與水雷攔截商船;第三,中國在日本或台灣領海之外武力攻擊商船;第四,全面戰爭。
至於台灣與美國方面也分為4個應對層級:第一,台灣僅在自身領海採取防禦性應對;第二,台灣在禁航區內攻擊試圖登船的中國軍隊;第三,美國出動部隊在封鎖區內與解放軍交戰;第四,全面戰爭。在這些情境設定之中,兵推研究的方向聚焦在封鎖期間的台灣,台灣與其盟友的軍事應對行動與損失、可成功突破封鎖的物資,以及對台灣的經濟影響。該報告點出兵推的5大主要發現。
一、任何封鎖都會導致衝突升級
報告指出,在兵推過程中,雖然各方都盡力避免升級,但當其中一方感覺對方升級後,通常也會作出小幅升級回應,最終演變為全面戰爭。即便兵推情境被限制在固定層級而不得升級的情況下,大多也會出現高傷亡、重創台灣經濟等結果。
二、幾乎所有情境都造成大量傷亡
即便是在較低層級的對抗下,傷亡人數仍達數千人;而在較高層級的衝突下,美軍在全面戰爭的情境中,暴露出空軍基地防護不足的致命弱點,美軍損失了數百架軍機與數十艘軍艦;而中國的損失往往高於美國。
三、美直接介入對中國本土射飛彈
中國幾乎在所有情境都有大量傷亡。在2場兵推層級升高到全面戰爭的過程中,美國飛彈攻擊中國本土,而中國則以飛彈打擊關島與日本;在這2場和其他較高層級的衝突中,美國轟炸機發射遠程飛彈、潛艦部署近海,以及美國戰術戰機(tactical aircraft)與水面艦艇(surface ships)作戰,對中國軍事設施造成毀滅性打擊。
此外,封鎖也不適合作為入侵前的「鋪墊行動」,因為如此具侵略性的行為會讓其他國家進入戒備狀態,甚至讓中方提前損失未來入侵所需的重要軍力與物資。
四、美不出手恐被迫接受台灣投降
雖然台灣軍方有能力擊退中國海警、海上民兵等非軍事力量,但就算只是對上有限度的中國軍事行動時,也顯得吃力。即使美方採取「烏克蘭模式」不斷軍援台灣彈藥,台灣也全力應對,中國仍能以潛艦和水雷摧毀約40%的進口船隻。報告指出,因為台灣的需求過於龐大,而在多數情境中,中國的封鎖也過於嚴密。
一旦中國升級為軍事封鎖,美國若不直接介入,就只能接受台灣按照中國條件投降。在美國介入的情境下,雖然商船能抵達台灣,讓台灣維持基本補給,但代價極為慘重。
五、台灣10天耗盡天然氣存量
在所有情境中,台灣的天然氣存量約在10天內耗盡。雖然台灣的煤炭與石油儲備較為充足,但若無補給,仍會分別在約7周和20周後耗盡。根據美國國際貿易署的資料,台灣幾乎完全依賴進口能源,約有98%的能源供應來自海外。但糧食就不是主要問題,因為台灣本地生產充足、庫存量大。
因此,快速取得能突破封鎖的商船至關重要,因為一旦中國啟動封鎖,常規航運公司將不願承擔風險而退出。雖可使用空運、潛艦或小型突圍船(blockade runners)輔助,但無法取代大型貨船運輸,它們所能提供的運量僅占台灣日常需求的一小部分。
報告提出多項政策建議,其中包括讓北京「有台階下」。當中指出,美國和台灣應預先設計一套有創意的提案和應對選項,讓中國能在不需要取得實質讓步的情況下,宣稱勝利並解除封鎖。同時,也建議台灣應強化能源基礎設施,並制定美國在封鎖期間協助台灣的應變計畫;以及自行購置商船來突破中國封鎖,畢竟一般航運公司不願冒險承擔這種風險。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