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獄回來卻被當怪物!韓國原爆倖存者返鄉遭歧視 連孩子都帶病出生
1945年8月6日上午8點15分,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代號「小男孩」的原子彈,瞬間摧毀這座擁有42萬人口的城市,爆炸威力相當於15,000噸TNT炸藥,當場造成約7萬人死亡,後續又有數萬人死於輻射與燒傷。當時年僅8歲的李貞順(Lee Jung-soon)也身處廣島,她至今仍清楚記得滿街屍體、甚至有屍體融化變形的場景,形容那一天「宛如地獄」。她說,父親原本準備出門上班,聽聞轟炸後立刻轉身回家,催促全家逃命「我只記得我一直哭。」
根據《BBC》報導,1945年,在廣島的韓國人約有14萬人,約佔整體受害者的五分之一。多數人是在日本殖民統治期間遭強制徵用、或因生活所迫被迫移居日本。爆炸當下與後續影響讓韓國倖存者傷亡慘重,許多人生還後仍飽受疾病、歧視與心理創傷困擾。
88歲的李貞順如今罹患皮膚癌、帕金森氏症與心絞痛,她的兒子李鎬昌(Ho-chang Lee)則因腎衰竭需長期透析,母子倆懷疑病情與核爆輻射有關,卻難以獲得醫學證實。
另一名生還者沈鎮泰(Shim Jin-tae)目前定居於南韓陜川(Hapcheon),當地因聚集許多原爆倖存者,被稱為「韓國的廣島」。
沈鎮泰回憶,當年許多韓國人被留在災區,負責清理瓦礫與焚燒遺體,因為大部分日本人已撤離、有家可回,而身在異鄉的韓國人只能繼續暴露在輻射中。他提到,父親被迫到兵工廠工作,母親則要釘彈藥箱,全家被迫身處高風險環境。
京畿福利財團曾進行研究,指出韓國倖存者的死亡率高達57.1%,遠高於總體核爆受害者的33.7%。統計指出,約7萬名韓國人當時暴露在爆炸中,截至同年底已有4萬人喪命。
儘管原子彈加速了日本投降,也間接促使朝鮮半島擺脫殖民統治,但對許多韓國倖存者來說,返鄉後迎來的不是慰藉,而是排斥與偏見。沈鎮泰表示,因為陜川曾設有痲瘋病人收容所,社會普遍將原爆倖存者視為「帶病之人」,他們不僅遭遇婚姻拒絕,甚至被排斥、孤立。
原爆後代也未能倖免。倖存者韓貞順(Han Jeong-sun)長年忍受髖關節壞死之苦,長子出生即患有腦性麻痺。她曾被夫家斥責「妳是來毀掉這個家的嗎?」,這句話成了她心中長年的重擔。她質疑政府總是要求證據才能承認受害者身分,反問「我們的病,還不夠明顯嗎?」
南韓保健福祉部直到2019年才首度針對原爆受害者進行官方調查,且僅採用問卷方式。該部表示,2020至2024年間已蒐集部分基因資料,研究將持續至2029年,是否正式承認第二、第三代為受害者,仍取決於統計結果。
雖然歷任日本首相曾表達過遺憾,但許多倖存者與和平團體批評,缺乏正式道歉與教育反省,讓歷史傷痛難以撫平。今年7月12日,日本廣島地方官員首度造訪陜川,在紀念碑前獻花,成為首位訪問當地的現任官員,但全程未就日治時期對韓國人的迫害公開道歉。
對此,紅十字會支援部門主管許正求(Heo Jeong-gu)警告,若不儘快保存證言與證據,當事人一旦凋零,歷史將可能隨之消失。他說:「這件事刻在他們的身體裡。」沈鎮泰則語重心長表示:「如果我們忘了,這一切就會重演。」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