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房倒閉 預繳費用變空頭支票?律師教你5招追回損失!
加入《Money錢》雜誌官方line@財經資訊不漏接 【我們想讓你知道】 近年健身風氣盛行,但若遇到健身房經營不善,有可能蒙受損失。消費者可透過保存契約、上課打卡或繳費等紀錄,替自己顧好健康又顧到權益。 撰文:余佳璋
案例說明:被促銷吸引預付課程費竟誤踩地雷
上班族大華在辦公室附近發現一家新開的健身房,因為器材新穎,且限時促銷專案看來相當划算,便入店詢問。在櫃檯人員熱情地說明與遊說之下,大華立刻刷卡預付一年課程費用,打算好好健身,維持體態與健康。 不料兩個月後某日晚上,健身房教練傳簡訊告知,因健身房營運問題無法來教課,大華前往健身房後發現店門緊閉,似乎人去樓空,感到相當懊惱。 近年來各類型健身房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根據行政院消保處統計,運動健身類消費糾紛連年高居申訴案件前5名,其中又以「預繳會費後無法履約」為最常見爭議。 建業法律事務所資深合夥律師李育錚提醒,消費者與健身房簽約前須特別注意契約中的「履約保證」條款。 李育錚解釋,健身房與消費者間的契約屬「定型化契約」,依行政院體育署頒布的「健身中心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健身教練服務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要求健身房或教練課契約中應明確記載服務項目、費用、使用期限、退費機制、違約責任及「履約保證」方式等。 「履約保證」的機制是指一次預收超過台幣5,000元時,業者必須將50%的金額用於設立信託專戶、委託金流代管,或辦理履約保證保險,以確保經營終止時可部分退款,且該履約保證內容必須記載於契約的明顯處,同時公布於健身房業者網站以供查詢。 根據行政院消保處查核健身房的結果,最常見違失即為契約中未載明履約保證條款。因此,李育錚建議民眾與健身房簽約前,善用契約審閱期,確認契約與業者網站有無載明履約保證機制、契約內容是否符合定型化契約標準。
退費求償有方法 律師教5招自救
萬一不幸遇到健身房倒閉又該怎麼辦呢?以下是李育錚的建議。 1.保存資料 包括契約、付款紀錄、對話紀錄(LINE、Email 截圖)或上課打卡紀錄等,這些都是將來爭取權益的重要證據。 2.向履保機構申請退款 消費者可檢具上開資料,依契約所約定的履約保證方式,向相關金融機構申報其已預付但未使用的金額,以利該履保機構進行後續財產分配或辦理退款。 3.要求業者退款 若契約無履約保證條款,或預繳金額未達5,000元門檻者,可向業者主張解除契約,要求退款,若業者拒不退款者,消費者可檢具相關資料,向法院聲請支付命令,於支付命令核發後,對方未於期限內提出異議者,即可聲請強制執行。 4.請銀行退費或停止扣款 若是一次支付預繳會費或教練課程費用者,可於交易日起120天內,檢附與健身房的契約、付款紀錄、健身房無法履約等相關證明文件,向刷卡銀行申請將該筆費用列為爭議款,並要求退回尚未使用的服務費用。 採按月扣款者,亦可檢附上開資料,要求刷卡銀行停止扣款,已扣款者亦可要求按未使用天數的比例退還部分費用。 5.提出刑事詐欺告訴 若能證明業者明知其即將結束營業,卻仍持續對外招攬會員並收取費用,亦可向地檢署提出詐欺罪等刑事告訴,以懲不法。 李育錚特別提醒,縱使契約有履約保證條款,但消費者也僅能從中取回尚未使用的「部分」預付費用,無法將未使用預付金額全數退還,故建議別貪圖便宜而選擇一次繳交整年費用,或者預買數十堂的教練課程。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僅示意/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請謹慎為上) 文章出處:《Money錢》2025年7月號 下載「錢雜誌App」隨時隨地掌握財經脈動 加入《Money錢》雜誌官方line@財經資訊不漏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