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關稅20% 企業新一輪調整期從3方面下手
[NOWnews今日新聞]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台灣對等關稅稅率為20%,高於同屬半導體供應鏈主要國家包括歐盟的德國、荷蘭、日本與韓國的15%,而與越南相同。專家認為,若以日本、越南為例,台灣仍可持續爭取調降對等關稅及貿易協議內容。同時,各國對美貿易協議細節內容,也需要進行國內相關法律程序,仍存在許多變數尚需觀察,只是面對對等關稅的政策風險,台灣企業進入新一輪調整期,建議從稅務、產地與法遵3方面調整策略。
勤業眾信間接稅負責人洪于婷資深會計師今(1)日指出,川普以美日貿易協議為基本藍圖,美歐及美韓貿易協議皆採以開放國內市場加上對美投資來換取低關稅。此外,剛通過的「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鼓勵半導體在美設廠,反映美國政府希望透過租稅優惠措施及關稅措施雙管齊下,讓整個半導體供應鏈可以回歸美國製造的政策目標。
台灣、日本、韓國主要對美輸出的產品多在232條款範圍中,亦同屬半導體供應鏈主要國家,232條款稅率尚未公布,後續發展亦將可能牽動半導體供應鏈變動,特別是未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之國家。
值得注意的是,半導體供應鏈中許多關鍵生產要素並未涵蓋在232條款範圍,例如半導體生產過程使用的特殊化學品等,此類產品將受到對等關稅稅率影響。若不同產地適用關稅稅率有別,則可能影響產業佈局。
勤業眾信稅務部會計師洪以文表示,除了關稅稅率之外,非關稅貿易措施亦是川普政府考量整體關稅政策以及關鍵產業在美製造政策的一環。常見的非關稅貿易措施包括進口配額、輸出入許可和其他非關稅貿易壁壘等。
以美日貿易協議為例,將使日本輸美汽車適用15%稅率不受進口配額限制,對照英美日前達成的貿易協議,英國輸美汽車10%稅率則有10萬輛配額,超過部分會回歸25%稅率。
由此觀之,洪以文認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組成方式亦可能因為關稅以及非關稅貿易措施而有更細緻的劃分,企業須更加留意相關政策發展及供應鏈盤點與溯源。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