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海嘯第一排》彰化首當其衝 水五金產業關稅、匯率「雙殺」成重災區
台美經貿戰火蔓延,白宮於7月31日正式公告:自2025年8月7日起,台灣對美出口商品的關稅將由原本的10%「基本稅率」,一口氣拉高至20%。此舉雖被美方定義為「對等稅率」,卻在台灣產業界掀起震撼波。以出口導向、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產業結構,首當其衝的是傳統產業重鎮——彰化。
彰化現場直擊:水五金業者「傻眼」,稅負暴增難承受
8月1日上午,彰化縣長王惠美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語帶沉重表示:「大家看到這樣的對等關稅,都覺得很傻眼。」她強調縣府正研擬協助方案,但企業界的焦慮已是迫在眉睫。
彰化鹿港頂番婆地區素有「水五金王國」之稱,產品涵蓋水龍頭、蓮蓬頭、衛浴零件等,占全台產值高達八成,出口市場則以美國為最大宗。當地業者直言,新稅率上路後,他們根本「活不下去」。
一名水五金中型代工廠主受訪時表示:「我們替歐美大牌代工,對手是中國、越南、韓國。原本10%稅率已經吃力,現在直接跳到20%,對手只有15%,根本沒得拚。」更糟的是近期台幣升值,使出口價格進一步上漲,形成所謂的「雙殺」效應——高關稅與匯率壓力雙重夾擊。
廠商憂「訂單會跑光光」
該業者進一步指出,若中國對美關稅低於台灣,「訂單肯定會跑光光」,並懇請政府出面協調、重新談判。他說:「水五金這種產業,單價低、量大、競爭激烈,哪裡便宜就轉單哪裡。我們沒法自己吸收這20%的成本。」
鹿港當地多家業者也表達相同憂慮,「日韓只有15%,我們20%,等於自廢武功。」不少人擔心,不只會失去新訂單,連現有長期合作客戶也可能轉向其他國家。
成本分析:20%關稅等同吃掉整筆利潤
除了傳統產業,許多出口美國的工具機、電子材料等製造業者也面臨同樣困境。一位不願具名的企業界老闆直言:「這20%不是象徵性課稅,而是實際增加在身上的成本。」
他指出:「若進口商付這筆稅,就會要求我們降價;如果我們吸收,那毛利直接掉兩成;若兩邊都無法承受,客戶就會去找其他供應商,像泰國、韓國、甚至中國。」
除了少數與AI相關的頂尖科技業,台灣產業能夠維持毛利率超過20%~25%的業者並不多,現在一來關稅吃掉、再來匯率波動,一刀刀往下砍,尤其中台灣的機電產業恐怕將面臨生存危機。
半導體恐成下一波關稅核彈,9月起可能上路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已於7月27日表示,預計在「兩週內」公布對半導體及其設備的關稅調查結果。若依照美方《232條款》流程,總統需在調查後90天內做出是否課稅的決定,實際實施可能落在9月中旬至10月初。
此次調查並不限於半導體晶片本身,而是涵蓋半導體製造設備(SME)及所有包含這些元件的終端產品,例如伺服器、筆電、智慧型手機等ICT設備。
法人指出:「這才是真正的風暴核心。」若半導體被納入課稅,台灣的整條電子供應鏈都將面臨巨變,且屆時可能是全球統一稅率,政府若未能爭取到最惠國待遇,將重創台灣科技出口。
現行25.2%出口產品適用新稅,其餘47.6%命運未明
根據元大投顧報告,美國目前僅對台灣25.2%的對美出口品項實施20%稅率,其餘商品尚未確定是否納入。另有47.6%高比重出口品項,包括筆電、伺服器、積體電路等,目前暫時豁免。但是這25.2%究竟是哪些產品?政府未明確說明,令產業界憂心忡忡。
法人分析指出,這些產品可能集中在傳統五金、電子零組件、中間材料等非高科技品項。若不盡速公告清單,企業根本無法評估衝擊。「你不講清楚,大家怎麼訂貨、接單?風險控管要靠猜嗎?」一位工業區廠商直言。
25.2%究竟是哪些產品?政府應說清楚
元大投顧指出,目前台灣的20%關稅已高於日本與韓國的15%,與越南並列為亞洲最高級距。然而注意的是,這次只是「對等關稅」的更新,而對等關稅稅率並不適用在關稅豁免清單(Annex II)以及新增豁免項目的總統備忘錄,也就是說包括半導體、伺服器、藥品原料、關鍵零組件、礦產與化工材料等商品皆被排除於新關稅之外。
這意味著,現行的稅率只有適用在25.2%的對美出口項目,自動資料處理設備的其他單元(例如顯示卡、伺服器零組件…等)佔對美出口47.6%(HS code 847180)、伺服器整機佔25.9%(HS code 847150)、筆電佔1.2%(HS code 847130)、電腦零組件8.2%(HS 8473)、積體電路6.8%(HS8542)、手機等通訊器具4.1%(HS 8517)、儲存媒體1.7%(HS 8523)、醫藥製劑0.7%(HS 3004)…等台灣主力輸美商品目前並不會受到關稅調整的威脅。
也就是說,這個稅率只能視為是台美關稅激烈協商的「前哨戰」。
法人分析:新關稅僅為前哨戰,真正戰場是「半導體」
然而必須強調的是,目前美國已經對於半導體以及藥品進行232調查,半導體關稅調查並不是只有半導體產品,而是包含半導體製造設備(SME)以及任何內含上述半導體或設備的終端產品,例如電子裝置、智慧型手機、資料中心設備等。也就是說,232條款上路後,台美是否能夠從現在仍在進行的貿易協商中,爭取到如韓國、歐盟等國半導體的關稅待遇不會比其他國家更差的最惠國條款才是關鍵。
這次20%關稅政策雖非全面性打擊,卻已對產業信心造成實質動搖。地方傳產首當其衝,科技產業則如履薄冰等待下一波半導體課稅風暴。當尚有近一半(47.6%)出口品項未明確劃入或豁免,產業界普遍認為政府應提供更清晰的產品清單、加快與美方協商步伐,爭取最惠國待遇,才能讓企業有所準備。
否則,一旦半導體遭遇「全球一致課稅」的現實,台灣出口競爭力恐將出現實質轉折,甚至難以回頭。
延伸閱讀
顯示全部
留言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