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風波延燒醫界》成大醫學院院長被點名接部長 「成大幫」將主導衛福部?
726大罷免剛落幕,投票結果出爐,24位國民黨立委與新竹市長高虹安罷免案全數未通過,不過近期醫界卻流傳,現任衛福部長邱泰源可能遭撤換,甚至點名成大醫學院長沈延盛是接任人選。
沈延盛是國內胰臟癌的權威醫師,主導發表多篇胰臟癌、胃腺癌相關論文,也曾擔任衛福部第三期卓越癌症平台計劃胰臟癌研究團隊召集人,近十年榮獲5次國際外科醫學院(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Surgeons)傑出論文獎,並擔任亞太胰臟醫學會理事。
然而,多位熟悉醫界與政府運作的人士對於衛福部部長是否換人,卻有不同看法。
一名長期觀察醫政發展的醫界高層接受《信傳媒》訪問時指出,總統賴清德個性「不到最後一刻不會表態」,且不太會因一時的輿論或流言輕易更換部屬。「除非出現重大錯誤或必須切割的醜聞事件,否則部長去留不會因為基層抱怨而改變。」醫界高層強調。
他指出,回顧邱泰源上任以來,政策上曾推動健保財務改革、長照資源擴充及醫護人力培育計畫,雖急診壅塞、偏鄉醫療資源不足、護理師離職率居高不下等長期問題仍持續,引發基層醫護不滿,「但醫界普遍認為這些挑戰並非單一部長即可立即解決。」國內11大基層醫師團體也發表聲明力挺邱泰源。沈延盛1日出席成大卸、新任院長交接典禮時也笑著否認,並強調接下來將繼續回到醫療崗位當醫師。
基層醫護累積不滿,批邱缺乏實際行動改善問題
近一年來,醫界曾歷經多起爭議事件,包括多家大型醫院急診超載、部分護理人員在網路發文陳情、波波牙醫事件,以及健保給付調整引發診所反彈,邱泰源的回應多為「了解並持續改善」,雖外界評價有褒有貶,但這名醫界高層認為邱的表現算中規中矩、並未犯下重大錯誤。
然而,也有部分聲音主張,邱泰源的領導風格過於保守,對基層困境的回應缺乏具體作為,導致改革停滯。日前有台大兒童醫院醫師指出人力短缺,連主治醫師都需要輪值夜班,對此邱泰源卻回應表示「制度令人敬佩」。有基層醫師向《信傳媒》透露,「部長面對問題總是說會了解、會改善,但實際行動緩慢,讓第一線感受不到變化。」
台灣護師工會顧問陳玉鳳也發文強調,邱泰源縱容密護持續侵害護理人員的工作權,違反《醫療法》第57條,讓違法成為常態,要求衛福部長下台。另有輿論指出,邱泰源與醫界大老關係密切,可能因此缺乏推動較激進改革的動能。
國健署、心理健康司換將,「成大幫」引發外界聯想
衛福部7月中旬宣布2件重要人事案,國健署長吳昭軍於8月退休,由成大醫院小兒部小兒感染科主任沈靜芬接任;心理健康司前司長陳亮妤去年9月調任健保署副署長後,職缺由副司長鄭淑心代理,日前也宣布由成大醫院精神部一般精神科主任陳柏熹接任,外界認為衛福部部長也可能由「成大幫」沈延盛接手。
不過有醫界人士認為,「沈院長或許是總統口袋名單之一,但要直接取代邱泰源的機率並不高,因為沈延盛在全國醫界的人脈、派系整合力不如邱泰源深厚。」他指出,邱泰源曾任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與全聯會理事長,與北部大型醫院的關係密切,這些網絡對衛福部長的角色至關重要。
台灣過去歷任衛福部長更替,通常發生在重大政策推動不順、公共衛生危機或政治壓力下,例如SARS疫情後、食安風暴期間皆出現換將情況。與此相比,醫界高層認為現階段並無類似級別的危機。
該醫界人士強調,若總統真的有換人的打算,不可能讓消息提前流出,且考量醫界派系與政策推動,目前沒有足夠誘因更換衛福部長。「邱泰源的特質是『乖乖牌』,對總統唯命是從,沒有不服從或挑戰中央權威的情況。」雖基層護理師、醫師持續對急診壅塞、工時及待遇表達不滿,但並未形成足以促使部長下台的浪潮,「沒有醫院院長公開批評他,反映出高層醫界仍支持現任部長。」
沈延盛接班傳聞四起,醫界點出:換將難度高、成功率不大
針對沈延盛被視為接班人的傳言,該人士分析,「如果真有人刻意放話,成功率通常不高。更何況,衛福部長的角色需要深厚的全國醫界人脈。成大醫學院院長雖具專業聲望,但北部大型醫院派系對衛福部政策影響力極大。賴總統若真有換人的考量,會在更關鍵時刻、並以更嚴謹的方式進行,不會透過這種流言釋放風向。」
另有醫界大老向《信傳媒》透露,稍早前親自傳訊給沈延盛,也遭本人否認,因此沈延盛雖被認為可能是總統未來考慮衛福部長的人選之一,但暫無跡象顯示政府有立即換人的計畫。
除了人事傳聞,醫界近期仍面臨健保總額分配爭議、醫護人力不足、醫學中心與地區醫院資源落差擴大等問題,健保署規劃的給付制度改革與醫院評鑑制度調整,也成為矚目焦點,基層醫師與診所對部分政策多有意見,長照2.0資源是否足以因應人口老化,都是外界高度關注的議題。
醫界人士強調,邱泰源去留的傳聞仍停留在揣測階段,無論是延續現任部長的政策方向,或是引進新血尋求改革突破,最終決策仍取決於賴清德的政治盤算與醫界整體情勢發展。「政府如何平衡醫療資源分配、回應基層需求,同時維持政策延續性與改革動能,都是至關重要的事。」
延伸閱讀
健康指南:注意肝警訊
顯示全部
留言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