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掉髮逾 1、200 根須注意!就診「這科別」找病因避免禿頭惡化
據醫師臨床觀察,五成國人有不同程度的落髮問題,若過於嚴重,將衝擊患者心理健康。8 月第一個星期六是世界落髮日,臺灣皮膚科醫學會今(1)日舉辦記者會提醒,若民眾每日落髮超過 1、200 根,或落髮惡化、快速脫落,應儘速至皮膚科就診,以及早對症下藥,挽回「第二張臉」。
據成大醫院調查,約有 2、3 成國人有落髮問題,但首盛診所院長簡銘成指出,臨床觀察應高達一半,只是程度、外觀困擾程度不同;通常 20-30 歲發病,男性大約依循 30 歲 3 成、40 歲 4 成、50 歲 5 成這個規律,女性稍少。最常見的落髮類型是基因遺傳導致的雄性禿,其次是壓力引起的休止期落髮。
簡銘成表示,正常一個毛囊應有 2、3 根頭髮,若變得細軟或數量減少,即為落髮。臺灣皮膚科醫學會教育委員會主委黃柏翰表示,每日日常落髮超過 100 根、洗髮超過 200 根,或落髮快速惡化,就需提高警覺就醫,正確診斷,正確治療。
落髮原因多,亂植髮恐釀反效果
臺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主任陳志強表示,落髮原因有很多,包括免疫異常、荷爾蒙失調、感染或藥物副作用,絕非單靠洗髮精或補品可解決,若無接受正確診斷,恐釀反效果。他分享,有名中年男性患有慢性發炎成的疤痕性落髮「扁平苔蘚性禿髮」,因未經診斷直接接受植髮手術,導致毛囊無法存活,術後疤痕擴大,最終須回皮膚科接受抗發炎治療控制病情。
另一例是 25 歲女性落髮長達 6 個月,使用生髮水無效,經檢查確診圓禿合併紅斑性狼瘡,免疫治療 6 個月後逐漸好轉。陳志強說明,俗稱鬼剃頭的圓形禿其實是自體免疫疾病,三成患者會從斑塊型圓禿,進展成全頭禿、全身禿,也易合併憂鬱、焦慮、社交恐懼症等,增加 6 成自殺風險,足見「第二張臉」對患者的心理影響。
儘早破解 5 大落髮迷思,找回「第二張臉」健康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也同步公布落髮常見的 5 大迷思,盼民眾及時找回頭皮健康與自信人生:
- 年紀大了掉髮是正常的?→錯!有可能是病理性落髮
- 換洗髮精就會改善?→錯!診斷才是關鍵
- 壓力引起的掉髮會自然恢復?→錯!不是每一種都會好轉
- 植髮就能一次搞定?→醋!需確認頭皮狀況是否適合
- 補品能長髮?→不完全正確,除非有明確缺乏
文、攝影/周佩怡、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嚴重落髮、雄性禿有救?皮膚科醫師詳解新治療技術,有望重現青春豐盈髮量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