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公約談判破局 彭啓明:恐受關稅影響 台灣續推減塑
全球塑膠公約談判再度破局,環境部長彭啓明今天(15日)表示,塑膠政策與民生密切關聯,相關管制政策相當敏感,他研判談判破裂主因可能是美國關稅導致各國經濟壓力遽增,但他相信一談再談一定會有結果,台灣的減塑政策也會持續推進。
聯合國塑膠公約第五次談判會議續會(INC-5.2)原訂14日閉幕,因各方對大會13日提出的版本意見分歧,因此臨時延會1天。各國15日繼續磋商大會提出的第二版草案,但經過長達11天馬拉松式會議,最終大會主席仍在閉幕大會上宣布兩份草案版本均無法取得委員會共識,現階段不應持續推動,宣告談判破局,全球首部塑膠公約仍未能誕生。
對此,環境部長彭啓明15日下午受訪表示,塑膠與民生密切相關,因此,塑膠管制比二氧化碳減量更難取得國際共識,如1997年在COP3(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三次締約方會議)通過的「京都議定書」、2015年在COP21通過的「巴黎協定」,都有一個關鍵國家主導通過,才有可能成功;此次塑膠公約是專業技術談判,較難達成協議,加上美國關稅可能也是一大因素,導致各國經濟壓力遽增,石化產業國家承受很大的壓力,談成的難度很高。他說:『(原音)基本上大家會有一點壓力,因為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或是民眾的這個壓力會…,逐漸的通膨等等壓力會跑出來,所以相對之下這個要過的確是會有一點難度,在這個氛圍之下。當然我必須強調說,這個通常要過,一定是要有主辦國或是主辦單位他有一個特別厲害的政治手腕,能夠來解決200個國家不一樣的分歧的意見。』
彭啓明認為,談判成功與否只是時間問題,他相信如同「巴黎協定」,一談再談一定會有結果,若之後有國家願意承擔、主導談判,通過的機率便會提高。
彭啓明並強調,即便塑膠公約未通過,但國人對於減塑具高度共識,環境部仍會持續推動減塑,且會以商業化方式進行系統性改變,而非全面禁止使用塑膠袋,如此才能改變國人的習慣。
針對塑膠公約談判原先提出的草案版本,環境部表示,台灣正逐步邁向塑膠全生命週期治理,符合公約精神。不過,環保團體「綠色和平」指出,環境部所提的永續產品設計、循環採購、一次性用品減量、循環容器都屬於「消費端」的限制措施,完全未提及此次公約會議的討論核心「減少塑膠生產與消費量」,環境部若有心解決塑膠汙染,應盡快啟動台灣塑膠減產的討論。 (編輯:宋皖媛)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