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父母批評比他人更傷人?心理師親教「這方法」 打破惡性循環

健康醫療網

發布於 09月02日12:00 • 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報導
一旦父母開口,情緒卻常被迅速引爆:心跳加快、語氣拔高。事後雖然自責,卻不免困惑:「為何偏偏是父母的話如此刺耳?」這種情況在成年子女間相當普遍。

【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報導】成年後,我們能在職場或社交場合中冷靜應對挑戰,甚至對他人的尖銳評論以幽默化解。然而,諮商心理師陳志恆表示,一旦父母開口,情緒卻常被迅速引爆:心跳加快、語氣拔高,甚至脫口而出激烈回應。事後雖然自責,卻不免困惑:「為何偏偏是父母的話如此刺耳?」這種情況在成年子女間相當普遍。

童年經驗留下深層印記 深層期待使情緒更敏感

父母是最早的依附對象,他們的語氣、眼神與評價早已烙印在內心。陳志恆心理師指出,童年時的責備與比較,像是一道道刻痕,雖然隨時間淡化,但並未真正消失。當長大後再聽到相似語氣,舊傷容易被觸發,即使父母本意是關心,仍會被誤解為批評或否定。對子女而言,那不僅是一句話,而是過往傷痕再度被揭開。

陳志恆心理師提到,成年後,即便已經能獨立生活並獲得成就,心底仍渴望父母的支持與認同。對朋友或同事的否定,也許能笑笑帶過;但父母的批評,卻常被視為全盤否定,對自我價值造成巨大衝擊。這顯示出子女對父母的期待依舊深厚,一旦落空,情緒自然更為劇烈。

家庭溝通模式慣性循環 親子拉扯背後焦慮根源

多數家庭長年累積出固定的互動模式。陳志恆心理師解釋,父母習慣用嘮叨或批評來表達關心,子女則以防衛、沉默或反擊回應。當這種模式固化,成員間便難以跳脫。即使在外已建立新的生活,一旦回到父母身邊,舊模式又會自動上演。熟悉的語氣讓子女先緊繃,而父母見到防衛反應又更焦慮,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陳志恆心理師表示,父母的過度擔心,往往反映他們自身的不安全感。他們可能因害怕失控而不斷叮嚀,或將未竟的夢想投射到子女身上。子女則在忠於自我與想要安撫父母間來回拉扯。每次的爭執背後,其實都隱含同一句話:「請理解我,但不要控制我。」這種情感矛盾,容易轉化為焦慮與衝突。

與父母同住放大效應 理解與接納是轉化開始

若僅是偶爾通話,情緒波動大多是片段性的。但若長時間與父母同住,語言與互動成為日常背景音,幾乎沒有喘息空間。陳志恆心理師提到,這種「全天候接觸」會放大原本的敏感點,讓情緒更頻繁被觸動,也使得彼此的衝突更難避免。

面對這樣的困境,單純要求父母沉默或改變並不切實際。即使他們少說話,一些舉動仍可能觸動敏感神經。因而,陳志恆心理師建議,真正的起點是「理解」:之所以容易被勾動,不代表不成熟或不孝,而是因為親子關係承載著特殊重量與歷史。當意識到這一點,便能減少自責與罪惡感。

覺察舊模式 並重新選擇反應

陳志恆心理師指出,重要的是辨認出:這不是討厭父母,而是童年的印痕;不是修養不足,而是因為在乎;不是性格缺陷,而是家庭模式的慣性。當下情緒被觸發時,提醒自己「這是舊模式在運轉」,便能在回應前拉開一點距離,選擇不同的方式應對。這種練習能逐漸打破慣性循環。

成年子女與年邁父母的互動,是一場長久的考驗。真正的成熟,不是強迫父母改變,而是透過一次次的互動,學會在情緒波動中安住自我。當我們能以平和的心態與父母相處,就能逐步修復關係,並讓彼此的連結更健康而穩定。

【延伸閱讀】

父母無意的恐慌控制影響孩子深遠 如何修正並改善與親子關係?

孩子問「我從哪裡來」不再用玩笑話帶過 父母可以這樣說

加入【健康醫療網】Line@好友,天天關注您健康!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保健食品迷思

保健品越吃越健康?專家告訴你真相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每天喝3000毫升水!養生女精神反變差 醫揭關鍵:會生病

CTWANT
02

健檢紅字...醫認沒事「40歲女堅持檢查」 結果竟揪出癌王!

中天電視台
03

咳嗽以為是小感冒!醫:逾7成確診已癌症末期 示警「5大異常」快就醫

三立新聞網
04

偏方不可信!老翁吃左手香 釀神經中毒!下肢麻木、大小便失禁

自由電子報
05

胃癌9成是「1原因」造成

NOWNEWS今日新聞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