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票型態曝罷免失敗主因! 小笠原欣幸:綠營票一變化可視為進步
莊文仁/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7月26日首波藍委罷免案以失敗告終,日本政治學者、現任清大榮譽講座教授小笠原欣幸,昨(28)日晚間在臉書發文,以24個選區的詳細數據進行分析,表示數字證實了反罷免方的「動員力更強」。原本他預期這股能量會在補選時出現,沒想到提前爆發。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罷免方的支持者比例較去年立委選舉中投給泛民進黨候選人的比例還上升了2.2個百分點,在國民黨相對優勢的選區中,即使增幅不大,仍可視為進步,也值得留意。
小笠原匯整24選區選舉人總計約679萬9977人,其中同意罷免票為161萬4772票,佔42.5%,不同意罷免票為218萬1474票,佔57.5%,投票率為56.1%,顯示反罷方取得壓倒性勝利。即使有7名被外界認為罷免可能性較高的議員同意票數確實跨越選舉人25%門檻,看來外界評估並未失準,但反對票卻仍全面超越同意票,也證明罷免方未能擴大影響力。
但這24個選區的朝野勢力比是否已向在野黨傾斜?小笠原將這次結果與去年立委選舉結果進行比較,民進黨去年獲得193萬7022票(40.3%),國民黨獲得233萬3894票(48.6%),民眾黨及其他(含各派無黨籍)獲得53萬919票(11.1%)支持罷免者的比例較去年投給泛民進黨候選人的比例上升了2.2個百分點。
「如何解讀這個數字頗為微妙,」小笠原表示,在國民黨相對優勢的選區中,即使增幅不大,仍可視為進步。另一方面,「民眾黨及其他」當中包含了與民進黨競爭的台北市第4選區基進黨候選人,以及環保運動出身的基隆市無黨籍候選人等,朝野支持結構其實變化不大。而雖然這次罷免方敗北,但執政黨支持度並未下降,反而略有成長,這點值得留意。
進一步對比去年立委選情與這次罷免投票結果後,小笠原也建立模型,透過選票「回流率」分析全民動向,結論是罷免方動員了去年投給賴清德的選民,以及投給柯文哲選民中2成的77.8%出來投同意票。另一方面,反罷方則動員了去年投給侯友宜的選民,以及投給柯文哲選民中一半的85.68%出來投下反對票。
小笠原指出,以公民團體為首的罷免方能夠動員賴清德77.8%的支持者出來投票實屬不易。然而,國民黨動員了侯友宜85.68%的支持者投票則更加驚人。這些數字證實了反罷方的動員力更強。
小笠原最後提到,2024總統大選中賴清德的得票率為35.7%,而罷免同意票的比例為42.5%。如前所述,這24個選區是國民黨相對優勢的選區。罷免方雖然落敗,但與總統大選相比,罷免同意票的比例確實有所提升。從國民黨的角度來看,這也可視為藍白合有效性的證明。不過,兩個選舉的性質不一樣,投票率又不一樣,兩者都不宜過度解讀。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