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近親動物為何總是喜歡混在一起?
一項澳洲馬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與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合作的大型研究,首度針對中南美洲 190 種蝙蝠與 1,197 種鳥類、橫跨 95 個地點的群聚模式進行系統性分析,揭示熱帶動物社區形成的核心推手其實是「家族關係」。
研究團隊以先進電腦模型整合三大因素:親緣關係、飲食習性與人為影響。結果顯示,親緣較近的物種遠比血緣關係疏遠的物種更容易共同棲息於同一區域。馬考瑞大學古生物學家 John Alroy 副教授指出,這很可能因為近親物種在演化歷程中培養出相似的生活需求與適應方式,降低了直接競爭的壓力,因而傾向共同分布。
領銜作者、UNSW 保育科學家 Anikó Tóth 博士說,這項發現顛覆了「競爭使物種遠離」的主流理論。團隊數據顯示,物種間相似的飲食偏好雖然會導致部分競爭,但更常見的是近親物種會因共同需求而聚集,並在資源有限時發展微妙的分工合作。
有點像又不會太像 具備共同需求卻不大競爭
在蝙蝠群體中,研究發現飲食習性「稍微相近」的物種更容易同地共存,反而過於相似或差異太大的族群不易共居。Tóth 博士認為,這或許是因「需求略有不同」可減少資源直接衝突,又能共享適合棲地帶來的總體好處。
馬考瑞大學理論生物學家 Andrew Allen 副教授則和 Tóth 博士共同開發出全新統計模型,能同時拆解多種因素對群落組成的複雜影響,為生物多樣性與社群演化研究開闢新途徑。
這項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 B 系列生物科學期刊》的成果,不僅提供南美熱帶區域最大規模的群聚分析,更預示在環境劇變下,物種分布仍會受到演化血緣制約,對於生物多樣性保育、預測氣候變遷下的生態調適具有重大意義。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Pixabay/CC0 Public Domain(CC BY 4.0)
圖片來源: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CC BY 4.0)
參考論文:
1、Effects of phylogenetic distance, niche overlap and habitat alteration on spatial co-occurrence patterns in Neotropical bats and birds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延伸閱讀:
1、熱帶鳥類為何比起溫帶鳥類更多彩多姿?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