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實驗發現:經典階級心理學理論僅半數成立
我們常聽到社會階級會深刻影響一個人的想法、情感與行為,舉凡「窮人更懂同理心、富人較自私」、「低社會階級缺乏人生掌控感」等論點,早已成為心理學課堂的經典。不過,一項涵蓋美國、法國、瑞士、印度共超過三萬三千人、橫跨四國的最大規模驗證研究,近日徹底顛覆了這些印象。
這項研究由瑞士洛桑大學與法國圖爾大學團隊領銜,對過去數十年來社會階級心理學領域的35項關鍵結論,展開大規模跨文化再檢驗。研究團隊透過郵寄問卷、線上招募及合作民調機構,蒐集了各國具有代表性的樣本,問卷涵蓋自我認同、對他人態度、風險傾向、控制感、思考模式等多元題項。每位受試者還需參與小型心理實驗,以便進行全方位統計分析。
過往「低階級更利他」說法被誇大
結果發現,只有大約一半的「階級—心理關聯」效應獲得重現。例如,低社會階級者的確更缺乏人生掌控感、承擔風險較少、較不自戀,這與經典理論一致。但傳統認為「低社會階級更富同理心、更慷慨」則未被證實;反之,高階級者在自我關注與他人關注上雙雙較高,顯示現代富裕族群並非一味自我中心。團隊也發現,部分經典理論可能反映十年前的社會樣貌,或因現今「同理心」與「關懷」衡量工具不再貼近實際而產生落差。
這項成果不只為階級心理學敲響警鐘,也為未來行為干預與社會政策設計提供了重要指引。研究者強調,針對不同社會階級設計的教育或行為計畫,必須隨時更新對人性的理解,避免沿用過時刻板印象。未來,團隊也將進一步探究社會變遷、文化差異與測量工具的影響,以持續繪製最貼近現實的「新階級心理圖譜」。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Pixabay/CC0 Public Domain (CC BY 4.0)
圖片來源:Nature Human Behaviour (CC BY 4.0)
參考論文:
1、Advancing the psychology of social class with large-scale replications in four countries
延伸閱讀:
1、黑猩猩媽媽社交圈愈大,孩子存活率愈高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