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新投資論壇〉謝金河:台灣稅率如毛利率、日韓已是淨利率 後續談判聚焦二大關鍵
台新銀行財富管理團隊今 (1) 日舉辦「2025 投資趨勢論壇」,針對美國對台課徵 20% 關稅稅率,財訊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表示,儘管台灣的稅率高於日、韓等國,但這並非最終定案,並形容台灣稅率像是「毛利率」、日韓則是「淨利率」,後續要持續關注「我們談判能拿出什麼來交換」,以及台灣半導體的 232 條款是否會單獨課稅。
謝金河會前受訪時指出,日本對美承諾的投資規模達 5500 億美元、韓國起跳為 3500 億美元,加上市場開放與特定產業讓利,才換得 15% 的相對稅率;反觀台灣目前並未提供具體讓步,因此 20% 仍屬暫定數字,「還會再談」。
他進一步分析,美國宣布對巴西的稅率降至 10%,遠低於先前的 50%;對墨西哥則採延後 90 天實施的策略,顯示川普政府關稅政策具有「動態調整」的特性,關鍵在於雙邊協議進展與談判成果。
謝金河直言,川普關稅邏輯其實只有一個詞-DEAL(交易),美國最在乎的是「台灣拿什麼來換」,若要讓關稅稅率從 20% 往下調,台灣勢必須提出可交易的條件,包括產業合作、投資承諾等,「這才是決定關稅高低的核心」。
他提醒,未來更需關注針對台灣半導體的 232 條款是否會單獨課稅。雖然目前美方未釋出口風,但由於台積電等台廠在供應鏈中的地位具備高度議價與轉嫁能力,即便面臨課稅壓力,美國相關企業也將承擔部分成本,實際效益恐不如預期。
至於是否能視 20% 為「天花板」?謝金河認為不要太早下定論,「你不談,搞不好像瑞士一樣會被課到 39%;談得好,也可能降到 10%。」關鍵仍在談判桌上,取決於你願意拿出什麼。
台灣 20% 關稅是否已有讓步?謝金河表示,如果以財務報表角度來比喻,台灣目前的 20% 稅率比較像是「毛利率」,日本、南韓則是經過協商扣除所有費用後的「淨利率」,這也代表台灣後續還有談判空間。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