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特朗普的任性對習近平極為有利
(德國之聲中文網)《商報》評論指出,特朗普本意是要遏制中國的崛起,但他的所作所為,卻在讓中國處處受益。這篇題為《特朗普的任性符合習近平的利益》的評論寫道:
“盡管發動了侵略戰爭,普京卻仍獲得了特朗普的高度認可,這無疑是在鼓勵北京在台灣、貿易沖突和芯片問題上保持強硬立場。中國選擇了堅持到底的策略,即便代價不斷上漲,也絕不輕言讓步。因為習近平已經看到:在一個多邊主義逐漸瓦解的世界裡,堅持到底就會得到豐厚回報,特朗普間接為普京的殘暴侵略‘背書’,就足以說明這一點。強權邏輯正在重新大行其道,而中國恰恰就是最大的強權之一。
特朗普還在另一個層面上對中國的做法予以了認同:槓桿邏輯。在商業界,使用施壓手段是慣常的做法。特朗普已經將施壓發揮到了極致:他把關稅作為施壓手段,從而使整個貿易關系淪為人質。而使用施壓手段,對北京來說早已輕車熟路:關鍵原材料的出口,西方大企業的市場准入,或以‘本土化’為由,迫使企業同中國經濟的捆綁。
但華盛頓和北京之間仍有差別:特朗普行事隨機隨性,常常前後矛盾,朝令夕改更是家常便飯。相比之下,中國則顯得從容鎮定,言辭克制,注重長期規劃,避免自亂陣腳。正是這種冷靜的處事方式,讓中國在全球南方收獲更多好感。特朗普四處以朝令夕改、自私自利的形象示人之際,中國卻將自身打造成了可靠和耐心的伙伴,一個願意耐心度過危機,而不是激化危機的伙伴。凡此種種,都為北京增添了同情分。”
《商報》評論以芯片為例,說明美國的芯片禁令已經演變成中國自主發展芯片的動力。“信息很明確:中國能承受壓力,甚至能從壓力中汲取力量。”
“特朗普的對俄政策可能會進一步強化這一認知。即使特朗普在其第二輪嘗試中,確實能夠尋求與普京和解,並凍結甚至結束烏克蘭戰爭,中國也早已為此做好了戰略准備:與莫斯科的伙伴關系將得以繼續存在,而外界對北京支持俄羅斯的嚴厲批評卻會因此變得無足輕重。這樣一來,習近平就可以對其內部的批評者宣稱,他的戰略部署是成功的:中國始終堅持既定路線,並最終證明了一點:同妥協讓步相比,堅持到底更易取得成功。
問題的關鍵在於:美國會如何應對中國的這一戰略呢?北京的戰略並非短期的臨時性反應,而是系統規劃的一個組成部分。當華盛頓在對抗和對話之間搖擺不定之際,中國卻在不斷完善自己的工具箱,即使美國再舉行幾次總統大選,白宮數次易主,這些工具仍將行之有效。
對習近平來說,特朗普年代帶來的啟示十分明確:在核心利益上保持強硬,巧妙運用槓桿,並以強硬應對外來壓力。不過,這倒並非中國的特殊選擇,特朗普治下的美國也在使用同樣的工具箱。這也就增加了中國繼續如此行事的合法性。強國主導一切的國際秩序下,這類工具的使用將日益常態化。”
《商報》發表報道稱,華盛頓與北京日益緊張的政治關系下,西方半導體制造商和芯片設備供應商已經不堪重負,畢竟對這些跨國企業來說,中美兩個市場同樣重要。這篇題為《夾縫求生的芯片行業》的文章寫道:
“去年,芯片行業在中國創造了1780億美元的收入,佔其全球總收入的約30%。中國也因此成為營收遙遙領先的、最重要的單一銷售市場。美國則位居第二,佔比接近15%。
一些企業幾乎完全依賴在中美兩國市場的業務。例如,全球領先的存儲芯片制造商,韓國企業SK Hynix今年上半年近70%的營收來自美國客戶,買家中也包括著名的英偉達。相比之下,這家企業來自中國的收入則佔19%。而對於美國手機芯片巨頭高通來說,情況則恰恰相反:這家企業去年46%的營收來自中國,25%來自美國。因此,高通在財報中也特別強調了中美爭端加劇所暗藏的風險:本公司業務高度集中於中國,因此中美兩國在貿易和國家安全領域的緊張關系將有可能提升本公司的業務風險。高通還指出,中國客戶已經研發出具備競爭力的替代芯片,以防供應中斷。這一局面既可能源於美國的制裁,也可能是中國政府的決定。
北京當局越來越以批評眼光看待美國芯片,這並不令人意外。畢竟,美國政府正試圖在全球範圍內把控芯片的生產和供應。彭博社前不久曾報道稱,美國有關當局目前正在探討為芯片改善定位功能的可能性,目的是更精准地監控英偉達等公司向中國出口芯片的情況。”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