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看別人倒楣就開心 又覺得自己像壞人?一次了解「幸災樂禍」的心理機制!

健康醫療網

發布於 08月25日13:00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外電報導
「有人過得比自己差,正好證明自己過得『還算好』、沒有落後別人。」Travers心理師說明,當人們對生活感到無力時,看到其他人處境類似或更糟,會覺得這不是自己的失敗,而是人類共同的經歷。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外電報導】看到別人陷入逆境忍不住幸災樂禍,又因為這種想法馬上感到愧疚,覺得自己是個壞人?Mark Travers心理師日前在《富比世》(Forbes)撰文說明,多數人天生就會拿自己跟別人比較,當人們「向下比較」時,常常會因為他人的處境比自己糟糕而感到安慰,社會比較理論認為人們可以藉此來肯定自己的價值。

舉例而言,看到喜歡拍馬屁的同事工作出包、被老闆痛罵,或是一直炫耀美好生活的朋友遭遇挫折時,有人可能會暗自竊喜。Travers心理師也為大家說明如何進行自我調適,善用人類愛比較的本能激勵自己更進步,而不是總貶低他人。

研究:競爭情境下更常幸災樂禍 滿足自尊心、歸屬感

日本有一句諺語叫「別人的不幸甜如蜜(他人の不幸は蜜の味)」,為什麼人會對別人的不幸感到快樂?2017年發表在《歐洲社會心理學期刊》的研究中,研究團隊測試「幸災樂禍」是否能滿足四種基本心理需求:自尊、控制感、歸屬感以及生存意義。

參與者被要求想像自己正在參加求職面試,同時出席的還有他們在大學裡的主要競爭對手,只有一個人能獲得這份工作。研究結果顯示,在競爭情境下,參與者更常幸災樂禍,也更需要滿足感,覺得自己更有掌控力、自尊心更強,歸屬感也更強烈。

別人過得差=自己算還行 降低生活無力感

上述研究的另一個實驗中,參與者被要求回想現實生活中競爭對手失敗的情境。研究人員再次發現,幸災樂禍的情緒越多,自尊心、控制感和對人生意義的感知也越強。「有人過得比自己差,正好證明自己過得『還算好』、沒有落後別人。」Travers心理師說明,當人們對生活感到無力時,看到其他人處境類似或更糟,會覺得這不是自己的失敗,而是人類共同的經歷。

罪有應得活該?幸災樂禍讓人更堅信「世界是公平的」

2013年發表在《澳洲心理學期刊》的研究則發現,「幸災樂禍」與相信世界是「公正」的信念之間存在關聯,當這種信念受到威脅時,人們會在看到別人遭遇不幸時感到更多快樂,例如聽到「惡有惡報」的故事笑得更開心。

Travers心理師解釋,可能是因為他們想要維持內心的平衡,抱持這種信念的人更傾向於認為好事會發生在好人身上,而不幸會找上那些「該受懲罰」的人。如果無法幫助受害者,他們可能會轉而責備受害者,或相信對方活該,藉此合理化降臨在別人身上的不幸。

覺得自己愛幸災樂禍很壞?「向上比較」化進步動力

幸災樂禍的人是壞人嗎?Travers心理師表示,向下比較可能有點殘酷,但這多發生在無意識的情況,並非自己的本意,有些人可能因為知道不對,而嘗試推開這些想法。「有這樣的意識和道德感,就可以把自己與那些刻意想看人失敗的人區別開來。」如果發現自己經常希望別人倒楣,甚至主動想讓人落入困境,可能就需要警惕。

他建議,與其試圖完全消除這種本能,不如善用它,但不要讓這種想法變得強烈,否則會容易自滿、覺得「至少我沒有那麼糟」,從而缺乏進步的動力。試著將心態轉成橫向或向上比較,觀察並學習那些「做得更好」的人。如果看到別人更好會覺得自己「不夠好」,可以與只領先一兩步的人比較、逐步規劃。

也可以跟自己比 但小心是雙面刃!這樣做擁抱滿足

Travers心理師建議,也可以考慮與過去的自己比較,看看自己走了多遠,接下來想達到什麼目標。但記得任何形式的比較都是雙面刃,可能讓人對自己的缺點沮喪。最健康的方法是學會接受現在的自己,讓內心感到滿足,自然會停止貶低自己或他人。

【延伸閱讀】

從「我還不能」開始改變 專家授恢復心理健康的4大策略

遇校園權勢霸凌而不自知?心理師授4點判斷 身邊親友可以「這樣做」

加入【健康醫療網】Line@好友,天天關注您健康!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保健食品迷思

保健品越吃越健康?專家告訴你真相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每天喝3000毫升水!養生女精神反變差 醫揭關鍵:會生病

CTWANT
02

健檢紅字...醫認沒事「40歲女堅持檢查」 結果竟揪出癌王!

中天電視台
03

咳嗽以為是小感冒!醫:逾7成確診已癌症末期 示警「5大異常」快就醫

三立新聞網
04

偏方不可信!老翁吃左手香 釀神經中毒!下肢麻木、大小便失禁

自由電子報
05

胃癌9成是「1原因」造成

NOWNEWS今日新聞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