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cean離岸流即時偵測 打造安全水域遊憩環境
記者孫建屏/綜合報導
國家海洋研究院與國立成功大學近海水文中心過去1年來,以微波航海雷達為主、光學攝影機為輔方式,成功建立一套可24小時連續監測離岸流的技術,並結合人工智慧演算法,開發出即時感知與警示功能,未來將在安平觀夕平台、漁光島、基隆大武崙、墾丁南灣等海岸應用,以打造更安全的水域遊憩環境,守護民眾生命安全。
國海院與成大團隊今(18)日在成功大學共同舉辦「安平觀夕平台離岸流即時監測實驗站成果說明會」,邀請臺南市政府與觀夕平台海灘巡守隊共同參與新技術落地前的最後實證,展示此技術過去一年來的研發成果。
離岸裂流(Rip Current)是一種在沙灘海岸常見卻容易致命的海流,流速最快可達每秒2公尺,幾乎接近世界頂尖男子游泳選手在100公尺自由式游泳比賽中的平均速度(約2.16公尺/秒)。換句話說,即便是奧運冠軍級的游泳選手,也難以在離岸流中逆游脫困,一般民眾更不可能靠蠻力游回岸邊,往往瞬間被帶離岸邊百公尺之外。
國海院表示,今年夏天透過GoOcean APP將離岸流風險資訊即時推播給現場巡邏員,協助巡守員快速檢視是否有遊客接近高風險水域,並即時採取必要措施,也協同驗證新技術的可靠性。
由於安平觀夕平台因地形、潮汐及波浪特性影響,在臺南一直是離岸流好發的高風險海灘之一,透過新技術的部署,期望能讓巡守員更精準掌握現場情勢,降低溺水風險;經由巡守員在現場以目視觀察與線上通報,能即時回饋與交叉檢核AI判讀結果,加速AI演算法進入成熟應用階段。
國海院指出,在「海域安全監控應變資訊與技術先導計畫」支持下,除安平觀夕平台外,後續將此套最新技術應用於漁光島、基隆大武崙、墾丁南灣等海岸,並結合地方政府及海灘巡守隊續精進AI落地應用,擴大離岸裂流防溺資訊服務工作,持續打造更安全的水域遊憩環境,為民眾守護生命安全。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