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的臺灣鐵道史〉 走入時光迴廊
記者劉昕翊/專題報導
國家鐵道博物館即日起在總辦公室第3展間推出〈文化中的臺灣鐵道史〉特展,沿時間線鋪陳,陳展豐富文物,將乘載著民眾鐵道記憶與感受的文學、歌曲、影片等作品,以民眾的角度述說臺灣鐵道發展歷程,帶觀眾走入時光迴廊,從不同面向認識臺灣鐵道的發展過程。
6大主題 百年鐵道發展軌跡
鐵博館歷經近9年的古蹟修復及整備,於今年正式啟動第1階段開放,共開放6處古蹟建築,推出豐富常設展、特展及現地展,其中,〈文化中的臺灣鐵道史〉特展以時間為主軸,分為6大主題,從清代的草創、日本時代成長、戰後的重生,到新世紀多元運輸的發展,展出多元內容,沿著起起伏伏的臺灣鐵道發展歷程,呈現大時代下人們的經驗與所思所想。
此次特展自1887年劉銘傳督建的臺灣第一條鐵路談起,儘管因經費有限,僅完成基隆至新竹路段,但鐵道的出現仍是當時劃時代的創舉。在「草創時的文明衝擊」主題中,特別展示馬偕醫生拍攝的蒸汽火車照片,以及其首次搭乘臺灣火車的體驗,不僅捕捉早期鐵道景象的歷史瞬間,也詳實記錄當下感受;西川滿所著《龍脈記》以小說題材刻劃臺灣鐵道草創時期,劉銘傳聘請的德國工程師運用西方工程技術,成功開通獅球嶺隧道。
「躍進的全島鐵道網」主題展出影片「花蓮太巴塱部落吟唱古謠《站名歌》」,歌曲創作於日本時代,將花蓮到玉里之間鐵道車站站名,以古謠的曲調讓民眾學習吟唱,且歌詞保留當時的站名,極具地理考證價值。「島嶼風情畫」主題不僅陳展各種形式的臺車照片,例如,附精緻竹編車廂,或簡易的篷布遮陽等,更有藝術家陳澄波所繪製的《木材工廠》,畫面囊括鐵軌、廠房、煙囪、纜線,以及1914年完工啟用的嘉義製材所,集合種種現代化的奇觀,透過林鐵聯繫阿里山。
從破壞到重生 記錄戰亂到復甦
「從破壞到重生」主題講述飽經戰亂、社會動盪的臺鐵,在美國援助下逐漸復甦,且列車服務也不斷推陳出新,觀光號、莒光號等接連誕生,例如,觀光號御風而行的英姿,曾出現在愛國獎券上。隨高速公路及航空業相繼崛起,傳統產業式微,臺鐵客運及貨運雙雙遭受夾擊,而「電氣化的城鄉移行」主題闡述政府為推動產業轉型,策劃10大建設,包含「鐵路電氣化」、「北迴鐵路」等,而臺鐵在推廣上也不遺餘力,例如,贊助電影之餘,更推出電影廣告火柴盒。
另外,「新世紀的臺灣鐵道」主題展出「吉祥車票套組」,包含永保安康、追分成功、成功歸來等,以及臺北捷運淡水線通車紀念票、太魯閣首航紀念套票等,呈現捷運、高鐵、輕軌等新世代運具紛紛湧現,臺灣鐵道的豐富樣貌。此外,展場中同步大量展出歷代戳章、時刻表、車票、郵票與鐵道刊物,透過設計精巧的物件,盼讓觀眾感受不同行政時期的美學。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