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琳達蓋茲:巴菲特教我的一堂課
梅琳達蓋茲接受《領英新聞》專訪時表示,「巴菲特曾經告訴我…『去找出讓你專注投入的目標,讓其他事情都退到一邊去。如果把你的天賦才華都傾注到這個目標上,持續努力不懈,你會感覺更棒,也會對於放掉其他事情不那麼內疚。』」
「我想他非常正確。」
梅琳達蓋茲在2000年與比爾蓋茲一同成立慈善組織「蓋茲基金會」,這是成立早年巴菲特提出的建議。
波克夏哈薩威執行長巴菲特,從2006至2021年擔任蓋茲基金會的受託人,也是大金主,幫助這個組織推動環保、經濟、人道慈善計畫。
在2022年,巴菲特不只捐助超過360億美元給蓋茲基金會,還提供了寶貴的時間與建議。
梅琳達蓋茲指出,巴菲特的話語成了她在職場設定工作界線的核心準則。
若沒有界線,你就可能被各式各樣的任務轟炸,拿到接不完的工作,一直幫同事的忙,做各種害你分心的事情,讓你無法把其他工作做好,還可能增加壓力、造成過勞。
梅琳達蓋茲的體悟是,有效率地運用你的時間,有時候代表你必須對看起來很難推掉的專案說「不」,甚至是拒絕摯愛親朋好友的請求。
她說,「我學到了及早說『不』是很重要的。如果你當下就知道答案是『不』,不要拖時間,直接說不行。說清楚講明白,對你和對方都好。」
巴菲特也同意。根據暢銷書《原子習慣》作者引述,巴菲特說過,「成功人士和真正成功人士之間的差異,在於真正成功的人士幾乎對所有事情都說『不』。」
巴菲特就是透過說「不」促進他的成功。他幾乎避開所有身為公司執行長常見的非必要任務。他不跟分析師談話,很少接受媒體採訪,不參加業界活動,跳過所有內部會議,這樣一來他才能把焦點放在能帶來最重大成果的任務上。
康乃爾大學副教授、行為科學家薩爾(Sunita Sah)最近在領英(LinkedIn)的播客節目中表示,如果你拒絕別人常常會感到內疚,那麼試著停止思考對方會有什麼反應,專注在你的決定對你個人有什麼好處。
薩爾指出,拒絕別人不代表你自私自利或是爛同事,反而代表你重視長期的工作效率和心理健康。如果你專注於為自己做有益的選擇,而不是擔心是否讓別人失望,那麼拒絕別人可能會變得容易很多。
薩爾補充說,拒絕是一種需要練習的能力,我們可以選擇是否要運用這種技能。
如何更常說「不」?
有時候你即使明知這項任務對你沒什麼好處,當下還是只能答應,以免傷害對方的感情或是破壞職場關係,但學會如何說不有助找回你的時間,運用在對你成功最重要的事情上。該如何說不?
‧確定對方是否真的很需要你幫忙
很多時候,要求你幫忙的人其實自己也可以做,只是他們不知道。
致力性別平等的非營利組織Take the Lead創辦人費特(Gloria Feldt)表示,「我會詢問一些問題,幫助對方意識到他們其實已經知道答案或是知道怎麼去完成這項任務。」
‧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
新創戰略公司Tigon Advisory Corp執行長余海倫(Helen Yu,音譯)指出,當你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時,就能夠合理地回絕請求。
你要思考,「為什麼他們會對你感興趣?他們對你的投入有什麼期待?你的經驗能為這次合作帶來價值嗎?這是否符合你的個人熱情?當你釐清這些問題後,你就能夠巧妙地向對方解釋,為何從戰術上來看,自己不幫忙才是最好的。」
‧但說無妨
如果你明知對方請你做的事情對你沒有半分好處,不妨直接說出來。
費特說,「有時候我會直白、誠實地說,『我不要把時間花費在這裡。對我來說把精力集中在募款或結盟上更加重要。應該由你去做。』」
你愈常練習坦誠不諱地說「不」,就愈容易說出口。
‧解釋你的決定
你可以提供理由,解釋為什麼拒絕這件事是個好主意,像是這件任務不是當下最優先的事、你要維持可管理的工作量、你需要休息和充電的時間,讓對方掌握你的狀況。
治療師格蕊(Jennifer Gray)建議有必要時簡短說明緣由,不要過度解釋。展現出你的同情,但態度堅定,提出符合你真正意圖的替代方案。
提出替代方案而不是直接拒絕,代表你有意願幫忙、合作,解釋則能促進對方的理解,強化溝通並維持正向關係。
(資料來源:CNBC、Go Banking Rates)
【延伸閱讀】
38歲董座一年半買下兩公司!背光模組龍頭瑞儀年賺72億,為何急轉型?
●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819期《消失的中線 怎麼守?》
留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