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與台積電助長疑美論 葛來儀示警:台灣信任低潮恐損害美國利益
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印太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警告,台灣社會「疑美論」正在逐漸蔓延,若持續發酵,不僅可能削弱台灣民眾的防衛意志,更會動搖美國在印太盟友間的信譽,為中國提供突破口,說服台灣人「統一或許是最佳甚至唯一選項」。
GMF 於8月18日刊出葛來儀與實習研究員藍立雅共同發表的文章《台灣對美國日增的不信任》,直指台灣對美國的好感度下滑,已成為美台關係中不可忽視的隱憂。
從烏俄戰爭到川普回朝,信任持續流失
文章指出,台灣社會對美國信任感的下滑,最早可追溯至2022年烏俄戰爭爆發。當時,美國總統拜登雖然提供武器與經濟援助,卻選擇不直接出兵,讓外界質疑美國是否願意在盟友遭遇入侵時付出軍事代價。
雖然這股不安情緒後來稍有緩和,但隨著川普重返白宮並推動「交易式」外交,台灣的「疑美」聲音再度升高。文章直言,川普上任後的一連串政策,已經加深台灣社會的不信任感,並可能改變整個區域安全格局。
民調數字反映不安氛圍
多份民調顯示,台灣社會對美國的不信任感急速升高。布魯金斯研究院發現,2024年7月僅24.2%台灣受訪者對美國抱持負面印象,但到了2025年春天,比例已飆升至40.5%。
「美國肖像調查」則指出,將近六成台灣人認為美國「不值得信任」,比前一年增加近10個百分點。同時,超過四成受訪者相信,如果台海發生衝突,美國「不太可能」或「絕對不會」派兵介入。
關稅與TSMC議題最具爭議
造成信任下滑的直接因素之一,是川普政府的「互惠關稅」。台灣民意基金會4月的調查顯示,超過八成台灣民眾認為對台商品徵收高額關稅「不合理」,並擔憂將重創台灣經濟。雖然川普稍後將稅率從32%降至20%,仍高於日本、韓國的15%,讓台灣社會感受「被差別對待」。
另一個引發廣泛不滿的議題,是台積電赴美設廠。調查顯示,超過八成台灣民眾認為此舉是美國施壓所致,擔心先進製程外移,削弱台灣「矽盾」戰略價值。文章指出,許多人認為這項投資反而降低了美國保護台灣的誘因,使北京更有可能鋌而走險。
疑美情緒削弱防衛意志
葛來儀警告,若台灣社會普遍懷疑美國可靠性,不僅會降低支持提升國防預算與強化民防的動能,也可能削弱台灣的戰鬥意志。學術研究顯示,當民眾相信外部援助存在時,更願意為國家付出;反之,懷疑外援的社會,防衛決心往往下降。
她同時指出,區域盟友如日本、澳洲、菲律賓也在觀察台灣的民意。若台灣人普遍覺得美國靠不住,這些國家對美國承諾的信任也可能動搖,連帶削弱美國在印太的戰略佈局。
中國乘虛而入的宣傳戰
北京則積極利用台灣的疑美情緒,強化「美國衰退、不可靠」的敘事,並放大台灣對關稅與TSMC設廠的不滿。文章示警,若這種情緒擴散,中國將更有機會推動長期戰略,例如對台宣稱「統一是唯一選擇」。
此外,若台灣民意進一步惡化,中國甚至可能採取更激進的行動,例如挑戰台灣周邊海域管轄權、實施經濟封鎖,或直接奪取離島,藉此測試美國與區域盟友的反應。
葛來儀的建議:美方須以行動重建信任
面對台灣社會信任危機,葛來儀與藍立雅提出多項建議。首先,美中談判不得犧牲台灣利益,美國須公開重申台灣的重要性;其次,應加速對台軍售與武器交付,尤其是不對稱作戰能力;第三,美方應推動貿易與稅務協議,修補經濟摩擦帶來的傷害。
同時,美國應繼續支持台灣總統過境美國,並維持「安全、舒適、便利與尊嚴」的原則,避免設限。國會代表團則應持續訪台,展現跨黨派對台灣的支持。
她強調,美國唯有透過具體行動,才能修補信任鴻溝,並增強台灣社會的韌性,進而維護整個印太的穩定。
疑美論不只是情緒,更是戰略警訊
從烏俄戰爭的啟示,到川普「交易式」外交下的關稅與TSMC設廠爭議,台灣社會的「疑美」情緒正快速升溫。這不僅是一種情感上的失望,更可能成為影響國防意志與區域安全的戰略警訊。
葛來儀的提醒,凸顯美國必須正視台灣民意的變化。如果信任缺口持續擴大,不僅台灣防衛決心會受損,美國在印太的整體戰略也可能被中國趁勢削弱。對華府而言,修補信任、重建夥伴關係,已是當務之急。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