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美論在台蔓延 翁履中:疑美仇中不能解決問題 冷靜務實才是守護台灣關鍵
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印太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近日提出警告,指出「疑美論」正在台灣逐漸深化。她憂心,如果放任這股思潮繼續擴散,不僅可能削弱美國在台灣的信任度,也會動搖美國在印太地區盟友之間的地位,更可能被中國趁勢利用,遊說台灣民眾接受「統一或許是最佳或唯一選項」的論述。
對此,美國德州山姆林士頓州立大學副教授翁履中在臉書發表評論,直言這股「疑美」氛圍已經不是邊緣現象,而是逐漸進入主流觀感。他提醒,台灣社會應冷靜看待美國與中國對台政策的本質,避免陷入「盲目親美」或「激化仇美」的二元陷阱,否則將削弱台灣的整體戰略韌性。
從邊緣到主流:疑美的社會氛圍
翁履中指出,近年來台灣民眾對美國的疑慮逐漸增長。當台灣人看到川普政府以「互惠」為名對台灣課徵高額關稅,或是目睹台積電在美國建廠規模遠超過預期,自然會懷疑,美國究竟是將台灣視為真正的戰略夥伴,還是僅僅當作籌碼。這正是疑美論的根源。
在過去,「疑美」通常被視為少數派或邊緣觀點,如今卻逐漸轉化為社會的主流質疑。這種轉變,不僅反映出台灣人對國際局勢的敏感度提升,也揭示了台美關係中的現實矛盾。
葛來儀的建議:反映對川普政策的擔憂
值得注意的是,葛來儀對美國政策的具體建議,正凸顯她對川普政府對台作為的憂心。她呼籲美國應避免在美中談判中犧牲台灣利益,並提出五項基本行動:
1、明確重申台灣的重要性,向國內外釋放穩定訊號。
2、加速軍售與武器交付,縮短台灣等待時間。
3、儘速完成貿易與稅務協議,穩固經濟互信。
4、支持台灣總統過境美國,展現外交尊重。
5、持續派遣國會代表團訪台,鞏固政治支持。
這些建議看似基本,卻是台灣長期期盼而未能完全落實的。翁履中認為,這正顯示出台美關係仍有落差。對台灣而言,提出疑問並不等於「疑美」,而是一種民主社會的理性反思。正如前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孫曉雅所說:「適度的懷疑在民主社會是好事。」
看清本質:美中對台政策都以自身利益為核心
翁履中強調,台灣社會必須培養更成熟的國際理解。無論美國如何強調「民主價值」,其對台政策仍不可避免地帶有自利與交易成分;同樣,北京的對台政策,不論是透過友善交流還是軍事施壓,最終目標都只有一個──「統一」。
台灣雖然無法決定美中如何看待自己,但至少必須看清局勢,建立屬於自身的定位與戰略選項。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在不對稱的國際環境中,爭取最大利益與最安全的空間。
疑美與抗中:兩種路線的反思
當「疑美論」持續蔓延,台灣應該冷靜思考可能的後果。若選擇親近美國,卻缺乏自主戰略思維,便可能失去主體性;若過度強調「抗中保台」,則需承擔龐大代價與現實限制。
翁履中提醒,台灣社會需要誠實面對:我們無法單純依靠「認知作戰」來解釋為何沒有全面激發「仇中情緒」。同樣地,「疑美」也不代表「仇美」,而「保台」更不等於「仇中」。真正的關鍵在於:台灣能否在不對稱局勢中,維持清醒與彈性,為自身爭取最大利益。
台灣內部的內耗風險
然而,這場討論在台灣卻常常被簡化。許多來自華府的政策投書,原本可以成為檢討與反思的契機,卻在台灣媒體與政黨間變成攻防工具。國民黨被批評「凍結預算」、民進黨被指控「不懂共和黨」,不同立場的媒體各自詮釋,最後僅淪為內部對立的話語戰。
翁履中警告,如果台灣持續陷入「用美國的話語攻擊內部異己」的惡性循環,或是僅用「是否對北京夠強硬」來劃分同溫層,將削弱整體對外說服力。結果不只是內耗,更可能讓美國的支持者或中國的溫和派重新評估台灣的價值與風險,最終影響重大決策。
真正的風險:失去外部信任
在高度對立的社會氛圍下,即便華府有心支持台灣,或北京暫時無意挑起衝突,決策者也可能因為看見台灣缺乏內部共識而重新思考戰略。這才是台灣真正的風險。
翁履中直言,葛來儀的提醒不僅是對美國政府的建議,更是對台灣社會的警鐘。懷疑與辯論本身不是問題,但如果變成「閉眼親美」或「盲目仇美」,甚至以激化對立與仇恨的方式操作,才會真正削弱台灣的安全。
在夾縫中找到定位
因此,台灣需要更冷靜、更務實的態度,去尋求在美中之間的最大利益與最佳安全位置。這並非意味著放棄價值選擇,而是要在價值與現實之間找到平衡。翁履中強調,真正的挑戰,不在於誰更「親美」或更「抗中」,而在於台灣能否跨越對立、展現團結。
只有當台灣能展現穩定與共識,才能讓外界確信:支持台灣,是一項值得長期投入的戰略選擇。
對立的誘惑與合作的難題
遺憾的是,在現今媒體與政治操作中,「合作」往往被視為票房毒藥,而「對立」才是最能帶來流量的手段。無論是政黨競爭、媒體報導,甚至社群平台上的輿論領袖(KOL),都更傾向於透過煽動情緒來鞏固支持,而不是引導社會朝向理性共識。
翁履中提醒,相較於爭論台美或兩岸路線的差異,更重要的是如何重建對「共同未來」的期待。若庶民大眾願意放下成見,努力找回合作與共識的可能,才有機會化解對立,強化台灣的集體戰略韌性。
冷靜與團結才是出路
「疑美論」的出現與擴散,不必然是一場危機,反而可能成為台灣社會檢視自身定位的契機。懷疑與討論本身,是民主的養分。但若台灣陷入內部對立、缺乏共識,才會真正危及未來。
台灣必須理解,美國與中國對台政策都以自身利益為核心,而台灣能做的,是在大國夾縫中冷靜思考、務實行動,爭取最大利益,並展現足以凝聚國內共識的政治成熟。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在國際風雲變幻中,確保屬於自己的安全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