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2000次核試遺害至今 「下風者」家庭癌症、罕病纏身仍待補償正義
從80年前展開核子實驗開始,在1945年至1996年間,全球共進行超過2000次核試驗,其留下的健康與環境陰影至今未散。成長於1950至1960年代美國猶他州鹽湖城(Salt Lake City, Utah)的迪克森(Mary Dickson)回憶,小學時期被教導核戰來臨要「趴下掩護」;她心裡卻明白「這根本救不了我們。」多年後才發現,美國就在鄰近的內華達州進行試爆,而她所居之處正位於「下風區」。迪克森後來罹患甲狀腺癌,姐姐因紅斑性狼瘡早逝,妹妹近日被診斷腸癌轉移,姪女們也接連出現健康問題。她統計,童年住處方圓五個街區內,竟有54人出現癌症、自體免疫疾病、先天缺陷或流產。
根據《CNN》報導,醫界普遍認為輻射暴露會提高癌症風險。美國環境保護署(EPA)明確指出「輻射暴露會增加罹癌機率,且劑量越高風險越大。」居於內華達試驗場周邊的亞利桑那州、內華達州、猶他州、奧勒岡州、華盛頓州與愛達荷州居民,統稱為「下風者(downwinders)」。迪克森感嘆「對我們來說,冷戰從未結束,我們仍生活在它的影響之下。」
自1945年廣島與長崎遭原子彈轟炸、約11萬人當場喪生後,美蘇展開冷戰核軍備競賽,英國、法國與中國也陸續投入。
1996年前,全球核試次數已逾2000次;21世紀以來,僅北韓於2017年進行過核試。史蒂文斯理工學院副教授威勒斯坦(Alex Wellerstein)形容早期決策心態「國家安全被視為絕對必要,其他風險常被忽視。」
報導中提到,多數核試選址於偏遠或殖民地。美國主要在內華達與馬紹爾群島;蘇聯則在哈薩克與北冰洋新地群島;英國於澳洲與基里蒂馬蒂環礁;法國在阿爾及利亞與法屬玻里尼西亞;中國則在新疆羅布泊。哈薩克塞米巴拉金斯克試驗場1949年至1989年間進行逾450次核爆。
哈薩克倡議者塞伊特諾娃(Aigerim Seitenova)指出,許多居民多年不知全貌,她親眼見家族成員在壯年接連病逝,成年後才理解與核試的關聯。她拍攝紀錄片,探討核遺產對女性的跨世代影響,並在廣島放映,凸顯馬紹爾群島、玻里尼西亞與澳洲也共享相似經驗。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1997年估算,1951至1962年間內華達大氣層試爆,可能造成11300至212000例額外甲狀腺癌;後續審查認為實際數字較接近低端。在哈薩克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試最密集年代的癌症與嬰兒死亡率均高於其他地區。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學者卡塞諾娃(Togzhan Kassenova)說「這不是過去的問題,而是仍在持續的代價。」
馬紹爾群島承受的影響尤其巨大。美國1946至1958年間在當地實施67次核試,總當量相當於7232枚廣島原子彈。1954年的「Castle Bravo」試驗讓放射性落塵覆蓋朗格拉普與艾林吉奈環礁,居民癌症風險急遽上升。大量居民被迫遷離,部分在1970與1980年代嘗試返鄉卻未能持續。
如今,數千名馬紹爾人移居美國本土延續社群。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員休斯(Ivana Nikolić Hughes)解釋,銫-137會沿食物鏈生物累積,從椰子到椰子蟹再到人類。美方在部分區域清理後污染下降,但核試設施建設與後續處理仍改變當地生態,魯尼特穹頂(Runit Dome)的安全性至今備受質疑。
其實美國自1990年設立《輻射暴露補償法》(RECA)後,已支付逾27000名下風者、金額超過13億美元,並於今年延長且擴大補償範圍。哈薩克納入約120萬人補助;馬紹爾群島則認為美方補償不足。
法國於2010年才承認阿爾及利亞與玻里尼西亞受害,至2021年僅半數申請者獲賠;馬克宏總統曾坦言「法國對該地負有債務」。英國則要求核試老兵依戰爭退休金制度申請,但退伍軍人團體仍爭取專門補償。
從廣島與長崎的浩劫至今80年,最密集的核試已過數十載,然而亞利桑那沙漠、塞米巴拉金斯克草原與太平洋環礁,至今仍回響著當年的爆炸。迪克森說,她朋友中太多人癌症復發,那種無法消散的陰影,是看見身體任何腫塊或疼痛時的惶惑「會不會,它又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