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如何影響加薪決策?設法讓 AI 演算法看見你的價值
根據 AI 履歷生成平台 Resume Builder 最新調查顯示,已建立使用 AI 工具習慣的中高階主管,其中有高達 77% 會依賴這些工具來做出對直屬員工的升遷決策。更令人驚訝的是,超過 20% 的主管已經讓 AI 獨立決定下屬的升遷與否,完全無須人為介入。
這個數據顯示,如今 AI 不僅影響著工作者的升遷決策,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完全主導了最終決定。
而當工作者的職業生涯可能交由演算法決定時,了解這些工具如何運作、會評估什麼指標,以及如何讓自己在 AI 的視角中更加突出,成為每位職場工作者必須掌握的核心技能。
企業視角:使用 AI 判斷升遷有哪些優勢?
企業之所以更積極採用 AI 進行人事決策,背後有一套充分的商業邏輯和實務考量。可擴展性與效率是最直接的驅動因素。
隨著組織規模擴大,手動評估每位員工的升遷潛力變得越來越困難。AI 能夠同時評估數百甚至數千名員工,確保沒有任何高績效者被忽略。這種高效率的評估能力,是傳統人工流程無法比擬的。
也就是說,AI 更快給出決策的優勢,解決了傳統升遷流程的效率問題。過去需要經過冗長討論、多次會議和主觀評估的流程往往耗時數週甚至數月,而 AI 能在幾分鐘內分析員工的績效數據、比較員工表現並生成具體建議,讓公司能夠更快速地做出升遷決定。
且使用 AI 工具評估,可以縮減偏見也是重要考量。人類高階主管在做決策時難免帶有無意識(甚至刻意)偏見,而 AI 則只看績效指標和客觀標準,同時最小化性別、種族、年齡和教育背景等影響,創造出更公平的升遷流程。
最後則是降低管理成本,從經營效率角度來看,透過自動化,企業能夠減輕人力資源部門和主管的行政負擔,將節省的成本轉化為實際效益,同時讓人力資源專業人員,能夠專注於員工發展和策略規劃等核心功能。
員工視角:如何擠身升遷人選?
而從員工視角來看,若想要成功升遷,掌握 AI 在意的事則成為關鍵。
AI 工具只能評估它能夠取得的資料,因此讓成就容易被 AI 看見至關重要,也就是若工作者可以將每一份專案成果,量化為 AI 工具更容易分析的格式,並定期更新績效管理資訊,就可以確保成果能被 AI 系統輕鬆辨識。
接著則是善用 AI 提升提高工作貢獻成果,例如將每週專案摘要輸入 ChatGPT,要求以更有商業價值的角度改寫,並輸出有建設性之洞察,就能展現工作者的策略思維和積極性。當直屬主管持續看到工作者產出更高品質的內容時,就有機會將該工作者視為潛在的升遷候選人。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運用 AI 預測主管需求並展現領導力,例如在會議前預先準備主管可能詢問問題的答案,讓 AI 協助檢視主管最近與自己溝通內容,並生成他們可能需要的解決方案。
最後,培養提示工程力(prompting)是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工作者可以對 AI 實驗不同提示以優化工作產出,為各種職場情境建立有效提示庫,並持續調整 AI 輸出來符合老闆風格和公司文化。
AI 進入升遷決策流程,有什麼風險?
儘管 AI 進入企業升遷環節能帶來更高效率,但仍存在不少風險。資料偏誤可能會被 AI 強化而非消除職場不平等。且從員工角度來看,缺乏透明性會讓員工難以理解整個決策邏輯,影響信任度。
缺少人性與同理則是 AI 的本身的限制,如 Resume Builder 顧問所言:「AI 缺乏同理心和判斷,無法完全取代人類判斷。」因此,企業應維持人為監督,定期審核 AI 工具的公平性。
雖然 AI 可以支援數據驅動的洞察,但它缺乏背景理解、同理心和判斷力。AI 的結果反映了它所獲得的資料,而這些資料可能是有缺陷或有偏見的。也就是說,AI 無法取代人類在理解複雜情境、評估潛在成長可能性,以及考慮員工獨特貢獻方面的判斷力。
不過,懂得與 AI 協作、容易被 AI 看見、能讓成果被量化的人,將在職場中擁有更高的競爭力。 與其抗拒這個趨勢,不如將其視為建立更數據驅動、KPI 導向的機會。
【推薦閱讀】
◆ 雲端、資料、提示工程缺一不可,AI 時代開發者的 6 大升級技能指南
◆【工程師升格 AI 指揮官】專家指開發流程已被 AI 重塑,工程師地位將更勝以往
◆ 【工程師只是第一批】AI 職位替代會慢慢開始並突然爆發,企業如何因應?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參考資料:《Forbes》、《Resume Builder》,圖片來源:pixabay
(責任編輯:鄒家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