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防癌飲食≠抗癌飲食 醫:患者有胃口更重要!吃炸雞也OK

ETtoday新聞雲

更新於 09月08日02:18 • 發布於 09月08日01:52

記者邱俊吉/綜合報導

台灣每年有超過13萬人確診癌症,其中可能有超過一半在第一時間走錯飲食這一步。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廖繼鼎在臉書提醒,許多人一聽到癌症,立刻改成極端飲食,例如只喝蔬菜汁或吃全素,結果不是癌症打倒病人,而是這樣的錯誤飲食導致體力崩盤,治療撐不下去。

在臉書粉專「廖繼鼎醫師 出神入化的癌症治療」中,廖繼鼎分享一名58歲乳癌患者,確診後改吃全素,天天喝蔬菜汁,體重在短短3個月掉了8公斤,也使得白血球過低而無法治療,後來願意開始吃雞湯、蛋糕,胃口慢慢恢復,治療才得以持續。

廖繼鼎寫道,這例子印證「防癌飲食不等於抗癌飲食」,預防癌症講求清淡、均衡,治療期最重要則是「吃得下、吃得夠」,補足熱量與蛋白質,才能撐過療程。

此外,常見家屬焦急餵食癌友鱸魚湯或雞精,病人卻因口腔潰瘍、食慾不振而拒絕,造成雙方都挫折。廖繼鼎認為,其實應該「先求有,再求好」,若患者一時只吃得下布丁、甜湯,甚至炸雞,也都比完全不吃來得好,只要有吃,便不只補充能量,還能給病友心理支持,等胃口轉好,再補上蛋白質、均衡飲食即可。

廖繼鼎指出,蛋白質是修復組織、維持免疫與肌力的關鍵來源,包括牛肉、豬肉、雞肉、魚肉、海鮮等,只要煮熟都能攝取,不必過度忌口,若要加強補鐵,則可搭配柳橙、芭樂、奇異果等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

至於營養品,只能算「加分題」,基本盤仍是日常飲食,若病人連正餐都吃不下,準備雞精、靈芝、巴西蘑菇都無效,再昂貴也只是堆成「營養垃圾」。

值得注意的是,若因治療導致吞嚥困難或口腔潰瘍,鼻胃管灌食並不是「放棄」的象徵,其可確保營養及水分能進入體內,是降低治療中斷與併發症風險的重要工具。

廖繼鼎強調,癌症治療的飲食關鍵在於守住熱量和蛋白質,基礎營養到位後,再視狀況補充營養品,如此方可使餐桌成為支撐治療的力量,而不是壓力。

點我加ETtoday好友,接收更多新聞大小事。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保健食品迷思

保健品越吃越健康?專家告訴你真相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6旬婦身上驚見「鬼抓痕」跑寺廟祭改無效 醫揭:肝求救訊號

CTWANT
02

德國營養學專家呼籲:這1物恐害癌症、失智、傷肝腎!很多人卻天天碰

健康2.0
03

澳洲保健品維生素B6過量多人中毒!專家示警:這款B群也危險 很多人愛買

健康2.0
04

腹痛不在意!嬤肚全是血「竟是癌作祟」 醫嘆:致死率75%

中天電視台
05

65歲婦人背痛2年竟是骨質疏鬆! 醫教「這樣做」防骨本流失

健康醫療網
06

吃冰跟經痛有關?蘇怡寧打臉「都是習俗認知」:自己不吃別禁止別人

CTWANT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