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美日廠大比拼:為何美國廠終於賺錢,日本卻仍在燒錢?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
台積電海外布局的成敗,終於在2025年上半年出現鮮明對比,美國亞利桑那州廠歷經四年虧損,終於賺錢,首度為母公司貢獻64.47億元投資收益;反觀日本熊本廠,卻依舊深陷虧損泥淖,上半年虧損達21.6億元,為何同樣是海外晶圓廠,一邊三季就賺錢、一邊三年累虧79億元?答案原來是與產能利用率有關。
亞利桑那P1廠主攻4奈米先進製程,月產能3萬片,全數被蘋果、超微包下,幾乎是「一開產線就爆滿」,迅速填平過去四年的虧損。相對地,熊本1廠專注22/28奈米與12/16奈米等成熟製程,月產能雖達5萬片,但車用與感測器晶片需求不振,實際利用率僅五成,即使有政府補助也難止血。
這場「美日廠營運差異」不僅是財務數字的對照,更點出台積電海外策略的兩難,先進製程靠大客戶拉動需求能快速轉盈,成熟製程則受景氣循環與區域市場掣肘,海外建廠普遍存在高折舊與營運成本問題,台積電早在7月法說會便提醒,未來五年海外晶圓廠量產,將使整體毛利率每年下滑2~3%,後期甚至可能擴大至4%。換句話說,「海外賺錢難」,美國廠翻正只是階段性勝利,日本廠仍要面對長期考驗。
美國廠能快速上軌道,離不開地緣政治推動與客戶需求支撐;日本廠雖獲政策補助,卻面臨車用需求疲弱、交通壅塞等地方性問題。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也在股東會直言,熊本2廠延後動工,就是因交通瓶頸。
台積電的海外布局,既是地緣政治的必然選擇,也是毛利率壓力的開始,未來幾年,美日廠表現將持續「一冷一熱」,美國廠靠先進製程吃香,日本廠則須等待車市復甦,才能看到轉虧為盈的曙光。
《民視新聞網》提醒您: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 《👉加入民視新聞Line好友,重點新聞不漏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