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台商千大逆勢突圍 純益率創3年新高!服務業成新興獲利引擎
儘管面臨疫後經濟復甦不如預期的挑戰,以及房地產與消費者信心指數的疲軟,中國大陸台商千大企業在 2024 年展現出驚人的營運韌性。根據中華徵信所 (CRIF) 最新報告,雖然台商千大總體營收較前一年微幅衰退 6.68%,但稅後純益卻繳出近三年來的最佳成績,純益率也同步創下 4.52% 的新高。這份亮眼的成績單,不僅反映出台商在景氣下行時的應變能力,也突顯其透過轉型與優化管理,成功力守獲利底線。
這份成果的背後,與中國大陸政府在 2024 年第四季加碼的財政刺激政策息息相關。為提振國內消費與振興房地產市場,中國國務院延續「擴大內需戰略」,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以支持重大戰略項目,並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與「降低存量房貸利率」。
同時,中國人民銀行也透過「保障性住房再貸款」政策,直接為房地產市場注入活水。這些政策加上第四季強勁的出口拉貨力道,帶動 2024 年全年貿易順差成長達 15.67%,達到近五年最高水平,並成功讓全年經濟成長率符合預期,力保 5% 的增長,為大陸台商的營運創造了相對穩定的環境。
從產業結構的長期變遷來看,大陸台商千大的獲利版圖正在悄然發生變化。雖然電子業長期以來都是台商千大的主力,但傳統產業的入榜家數卻呈現長期遞減趨勢。相較之下,服務業的入榜家數在過去十五年不斷攀升,從 2010 年的 50 家暴增至 2024 年的 170 家,營收總額更成長了驚人的 225.59%。這顯示出台商在中國大陸的布局,已不再侷限於製造業,而是朝向多元化、高附加價值的服務領域擴展。
特別是積體電路設計服務,以及以融資租賃、人壽保險、貨幣銀行服務為首的泛金融業,其獲利表現穩健,已成為支撐台商千大獲利的中堅力量。這也證明了包括富邦、霖園、裕隆、和泰汽車及中租控股等集團,在中國大陸市場的深耕策略已取得豐碩成果。
在區域分布上,大陸台商的獲利更呈現高度集中化。本次調查發現,淨利百強台商貢獻了總體稅後純益超過 80%,而其中更有高達 81% 的企業集中在中國大陸的「沿海地區」。這些獲利重鎮主要分布在江蘇、廣東、上海等地,其成功獲利的三大動力,奠基於沿海省份優於全國平均的經濟成長、豐沛的勞動力供應,以及台灣長期以來將主要投資集中在沿海地區的策略。從台灣投審會的數據可見,近 15 年核准投資華東地區的金額佔比從 2010 年的 66.58%,上升至 2024 年的 85.09%,這也形塑了台商供應鏈的密集度與獲利集中化趨勢。
此外,報告也微觀檢視了台商千大中,在 A 股上市的 30 家企業的長線投資表現。儘管近年來中國 A 股市場歷經震盪,且多數台商 A 股股價下跌,但若從長線投資角度來看,這些公司因多數隸屬於大型集團,擁有充沛的現金與財務基礎,即便面臨長線虧損,仍能穩定派發股息。這使得定額投入台商千大 A 股 30 強,在五年內含息報酬呈現穩健增長。對於國內外投資人而言,這不僅提供了分散風險的標的,也證明了大陸台商千大仍是支撐地方經濟發展,穩定兩岸關係的重要觀察指標。
展望未來,隨著中國大陸推動製造業「出海」策略,以應對關稅衝擊,台商供應鏈的深度與議價能力將面臨新的考驗。國企和民企如立訊精密、京東方等已將生產基地轉向越南、墨西哥等地。
對此,台灣企業如聯電已先行採取解決方案,透過在新加坡設立基地、或與英特爾等國際巨頭合作,轉向高階製程,以爭取新客戶與提升獲利。這也為台商提供了新的啟示:可借鏡台灣在整合供應鏈的經驗,在第三地跨國合資研發差異化產品,深耕在地市場,再一次藉由區域經濟的廣泛影響力,實現「撐地方、穩兩岸」的目標。
更多鉅亨報導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