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賈程年/黃國昌的蔥蒜計
[NOWnews今日新聞] 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在黨內「兩年條款」確定維持後,隔天立刻接受專訪,拋出「參選2026新北市長」的震撼彈。同一時間,他更新了臉書封面照,手裡握著一把蔥,還配好競選口號,隔天更跑去拜訪台北市長蔣萬安。這樣的節奏、這種話題操作,對熟悉黃國昌的人來說,並不陌生。因為在他的政治習性裡,製造聲量往往比真正走完一場選舉更重要。問題是,新北市的選戰生態,絕不是靠幾場節目放話、幾張社群照片,就能輕易打開的局面。
新北市幅員遼闊,29個行政區、超過四百萬人口,從板橋、中永和、新店這些人口密集的核心區,到三峽、淡水新興區,再到金山、萬里、瑞芳等外圍地區,需求與民情差異極大。以選戰來說,藍綠版圖相對穩固,基層派系與地方人脈盤根錯節,要在這樣的選戰裡突圍,光靠空戰是絕對無法的,除了政策要貼近第一線外,還需要長期深耕、一次又一次的在地服務,才能換取選民信任。
新北的選舉,是一場比耐力、比基層經營的硬仗,不是空降明星或媒體寵兒,短期操作就能輕鬆跨越的。
曾有人投入台北及新北的議員選舉,比較兩者差異後,認為北市有機會靠知名度、空降,以及突發性議題選上,新北則相對困難,主要是因為基層重感情,樁腳凝聚力強、加上社團、聯誼會連結度高,外人很難攻入新社區,所以常看到資深議員一當就是好多屆,這不是例外,而是通例。
回顧新北市長的選舉史,真正勝選的人,都有深厚的地方耕耘背景。以新北市長侯友宜來說,他能在新北連任兩屆,不只是因為市政成績亮眼,更因為他在治安、建設、社福等領域有一套自己的做法,並且在基層累積起高度信任。
他不僅能夠用數據與成績單說服市民,也願意走進市場、里鄰活動、社區聚會,與居民面對面交流,直接叫出每個里長名字。這種「看得見、摸得到、叫得出來」的親和力與服務紀錄,是許多空降型候選人最欠缺的。
反觀黃國昌,長期在中央政壇與媒體圈打轉,專注於國會監督與社會運動,雖然累積了一定比例的支持,但缺乏地方治理與區域平衡的經驗。他過去在時代力量時,因內部路線之爭與領導風格問題,最終讓這個新興政黨陷入分裂與衰敗。
如今進入民眾黨,同樣帶來新的派系摩擦與路線紛爭,尚未穩住黨內基本盤,就急著拋出參選新北的想法,很難不讓人懷疑,他真正追求的並不是市政藍圖,而是維持個人話題與政治舞台。
更何況,新北市的基層動員與選舉結構,遠比台北、桃園等其他直轄市複雜。否則這次第一階段大罷免,外界大多認為可能會通過的板橋立委葉元之,最後竟然沒被罷免,可見連民調都很難測出基層組織動員的扎實與綿密。
3月時黃國昌曾經跟著侯友宜去參加行動治理座談,幾場下來、有媒體報導後,後續其他場次黃國昌就消失了,改派助理到場,讓地方議論紛紛。地方就盛傳,黃國昌只去人多的場次,偏鄉或非大區他都缺席,來都不來。
新北有許多歷經多屆選舉淬煉的里長、議員、社團領袖、地方頭人,他們對候選人的評價,不只看口才與政策,更會看長期的互動與地方承諾的落實。新北選民習慣透過生活中的接觸來建立信任,而非單憑媒體與網路的形象塑造。
這也意味著,一位真正有意挑戰新北市長寶座的人,至少要花上數年時間,穩定經營每一個選區、逐步累積政治信用,才能在選戰中站穩腳步。
黃國昌選擇在「兩年條款」爭議時拋出參選議題,無疑是一次高調的政治操作。然而,這樣的節奏和手法,對提升新北市民對他的信任度毫無幫助;相反地,這讓外界覺得,他只是利用選舉話題來轉移黨內焦點,為日後的政治布局鋪路。
新北市選戰從來不是一場表演,而是一場考驗候選人真實能力與地方整合度的馬拉松,沒有長期深耕與地方接受度作後盾,即便聲量再高,也只是曇花一現。黃國昌光靠拿著一把蔥,就想凍蒜?真的沒這麼容易。
●作者:賈程年/資深媒體人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顯示全部
留言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