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病程以小時為進展,龐貝氏症家庭走滿20年,籲早篩與不中斷治療 健保持續照顧

優活健康網

發布於 10月15日04:00 • 陳麗茹

「兒子小六那年回家說腳很痛。一開始以為是成長痛或運動拉傷,先看骨科、推拿,再轉院檢查;一路奔走,一年多後才在小兒遺傳科與神經科會診下確診—龐貝氏症。」台灣龐貝氏症協會理事長許耀文回憶將近20年前自家孩子的歷程。等到藥物真正接上,但肌肉已留有損傷,步態得格外留心,甚至夜間也需要呼吸器。「如果更早確診、早一點用藥,孩子會不會就不留後遺症?」

延誤確診、中斷治療是患者不可承受之重

多數民眾對龐貝氏症陌生,甚至連聽都沒聽過。龐貝氏症是一種罕見遺傳性代謝疾病:病患由於體內缺乏分解肝醣的酵素,肝醣會堆積在肌肉與心臟裡,時間一久,便出現肌力下降、呼吸變淺、心臟受累等問題。

「我兒子是晚發型,延後一年的確診尚未危及性命,但協會也見過不少嬰兒型的新生兒病童因為延誤確診成為天使了」,許耀文進一步分享嬰兒型與晚發型患者的不同,晚發型常從爬樓梯費力、走路易軟、久站會喘開始。拖得越久,肌肉受損越難逆轉,並可能伴隨脊椎側彎與步態改變。而嬰兒型患者發作進展極快,病程進展以「小時」計算,根據研究數據,若未能及時診斷與治療,新生兒病患有高達90%無法存活過一歲。

但慶幸的是龐貝氏症有藥可醫,打破活不過一歲的魔咒,許耀文分享,台灣自2005年起將龐貝氏症治療納入健保給付,20年間,協會見證了許多病童的成長。

龐貝氏症治療進步 孩子能長大、能圓夢

「未來協會工作是盡可能幫助這些順利長大成人的病友們順利就業」台灣龐貝氏症協會秘書褚妍伶也表示,這20年有藥醫,讓這些年順利長大的病患能走上人生正常軌道。像是一名在嬰兒期確診的嬰兒型病友小棠,因為有及早篩檢用藥,不僅克服肌肉問題,更因熱愛游泳而成為校隊健將,不僅完成兒童鐵人賽,未來還想要當舞蹈老師。還有一個孩子小潔,因為有穩定的治療,可以一圓出國夢,到日本學習版畫、創作繪本,期盼成為一個藝術家。

許耀文進一步補充,第一代酵素替代療法(ERT, Enzyme Replacement Therapy)在2005年問世,健保署也隨即將該藥物納入健保,隨著醫學進步,2023年第二代酵素替代療法也通過健保給付,讓病友能獲得更好、更長久的治療成效,有更多時間能度過與一般人無異的生活。
「感謝健保、感謝有藥」許耀文感觸地說,這20年來,健保與藥物不只把孩子的命留住,也讓他們健康長大、走得更遠:有人上大學、讀生命科學與醫工、念心理,想做研究、設計輔具、陪伴病友—希望把曾得到的幫助,再傳給下一個人。產官醫學界與病友團體持續努力,讓台灣的治療模式能成為國際指標。

從藥物到制度 讓罕病家庭「不中斷的生活」成真

也因為看見這些改變,早期診斷的重要性更加明確。許耀文說:「同樣是一滴血,能多驗幾個項目,就能杜絕更多後患。」嬰兒型若錯過早期診斷與治療,可能在短時間內惡化甚至危及生命;晚發型若能早點被系統標記與追蹤,就不必等到症狀發現才四處求醫、走彎路。協會也因此呼籲,期盼政府能將龐貝氏症新生兒篩檢全面公費化,早篩早療,讓整體照護更有效率。

「孩子們都不敢漏掉任何一次的治療,不遲到、不缺席」許耀文指出,龐貝氏症的治療是非常精準的,連孩子都知道自己的疾病是不可逆、要珍惜每一次的治療,慶幸目前台灣健保已給付治療藥物,讓患者得以持續用藥,然而隨著患者年紀和體重的成長,藥物治療的需求也會增加。他期盼健保能有前瞻性的規劃,保障病友在持續成長的過程中不因資源限制而影響治療、不中斷生活的權益。

許耀文也分享,除了藥費有健保幫忙,病友家庭仍需自費負擔治療所需的交通、請假與照護開銷,對於病友家庭仍是一輩子的課題,成立近10年的台灣龐貝氏症協會,希望能成為確診家庭的重要支點,補足政府防護網難以觸及之處,穩住家屬的心,協會陪著新確診家庭對接基因、神經與兒心等專科,協調規律治療時段,並把物理復健、呼吸訓練、營養管理納入日常。同時,也以病友故事安定情緒,讓家屬看見「路走得下去」。龐貝氏症的照護不能中斷,因為漏掉治療,身體機能就可能退一步,協會願意成為健保、醫師最有力的夥伴,一起守護更多的龐貝孩子健康成長、有能力再回饋社會。

龐貝氏症協會也在今年4月舉行「健保20週年」的感謝成果展,對各界表達支持與感謝。他期盼,龐貝氏症不只是醫療戰役,更是一條能好好生活的路。龐貝氏症協會「健保20週年」的感謝成果展花絮影片,點擊了解更多: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16v1YFoHFx/?mibextid=wwXIfr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2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3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4

23歲女孤獨死1年「遺體如木乃伊」 向AI求救訊息令人鼻酸

中天電視台
05

男子「尿尿分岔」慌了 醫:40歲以上注意!有癌變可能

鏡報
06

不用日行萬步!各大科學研究發現走路「這步數」就能燃脂、降血糖

健康2.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