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美廠僅供應7%市場需求 美財長貝森特說話了
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650億美元興建三座晶圓廠,但因當地制度限制與供應鏈瓶頸,建廠進度明顯落後,技術導入亦不如預期。美國財政部長史考特·貝森特(Scott Bessent)近日公開點名,批評過度監管與行政繁文縟節是最大阻礙,導致台積電設廠效率低落,直言:「監管讓工程幾乎停擺」。
貝森特在《All In Podcast》節目中表示,台積電投入巨資在亞利桑那設廠,最終卻僅能供應美國約7%的晶片需求,主因並非資金不足,而是環境與建管法規層層限制,甚至經常面臨臨時停工,令工程團隊難以推進。貝森特批評美國當局過去透過法規推動去工業化政策,如今應調整方向,讓建設回歸簡明、高效。
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亦曾在今(2025)年1月演講中坦言赴美設廠困難重重,直言「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指出從人才聘僱、法規制定、化學原料到物流成本皆不如預期。他透露,為符合法規,台積電需自費3,500萬美元制定逾1.8萬項行政規則,且須從德州調派人力支援。部分生產原料甚至需從台灣空運至美國,成本高出五倍。
知情人士向《路透社》指出,美國建廠需歷經許可申請、環評審查等多重流程,所需時間約為台灣兩倍。魏哲家表示,在AI先進製程方面,美國進度無法與台灣本島同步,主因仍在制度配套不足,加上供應鏈與人力斷層,將進一步衝擊成本與量產節奏。
儘管美國政府已釋出66億美元補貼資源,並由商務部長拉蒙多牽頭協調,協助簡化法規、提升行政效率,實際成效仍待觀察。台積電方面表示,正持續與美方政府就法規與制度進行對話,冀望透過雙邊協調加速建廠腳步,落實供應鏈在地化。
外界觀察指出,台積電儘管積極拓展海外產能,但「根留台灣」策略不變。魏哲家先前也強調將持續擴充本土廠區,計劃加蓋第11座晶圓廠,以維持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技術與供應鏈核心地位。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