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溫德:社區是治理細胞,別讓它困在三十年前的法規裡
文/朱福山
社區,是一座城市治理的最小細胞。《公寓大廈管理條例》正是為這個細胞量身打造的制度骨架,邁入施行30週年之際,這部原為解決集合住宅漏水、違建、雜物堆放等基層困境而誕生的法律,是否還能支撐起高齡化、極端氣候與都市更新下的社區韌性挑戰?
在昨日(26日)由台灣物業管理學會主辦的「30週年論壇」中,台北市副市長張溫德以〈制度30,社區新生〉為題發表專題演說,提出一連串追問:「我們記得這部法第一條寫的是什麼嗎?它的目的,是為了提升居住品質。但30年後的今天,我們做到了嗎?」
城市更新的地基,卻陷入制度停滯
張溫德指出,儘管台北市政府至今已有9,150處社區完成管理組織報備,自2016年起亦輔導322處社區成立管委會,但對照全市規模與住戶數,仍有將近兩百萬人居住於無管委會的社區之中。這並非單一城市現象,而是一場「制度落後於變局」的集體困境。
當都市建築日益老化、樓層越蓋越高,社區管理所面對的問題早已超越過去的鄰里糾紛,轉而與公共安全、災害應變、能源轉型與社區韌性息息相關。但現行法制卻多停留在形式報備與違規裁罰的框架中,無力回應社區治理多元化與即時化的需求。
四大困境交疊,社區治理難上加難
他以「四不困境」道出台北市社區治理的難題,包含管理組織不足、機制量能不全、居住品質不佳,以及調適因應不及等四面向。許多無管委會的社區日常維護失靈,公共空間髒亂、設施老舊,甚至連外牆剝落也乏人處理,居民下樓還得閃避掉落的磁磚碎片。
補助到不了的地方,問題依舊堆積
為了提升社區治理能力,近年台北市政府透過多項計畫介入,包括補助共用部分維護修繕費用、協助增設電梯、外牆安全升級,強化診斷機制。截至目前,公安申報8樓以上住宅申報率達9成,今年更納入6至7樓老宅,目標申報率突破5成。
然而,張溫德坦言,即便補助資源不斷加碼,實務上仍常「找不到施力點」,政策力道難以穿透組織鬆散、住戶冷感的基層現場。根本問題仍在於組織缺位、制度無感與住戶參與意願低落,導致政策力道無法真正穿透基層。
從法條補丁到治理思維轉向
他強調,未來的改革不能只停留在技術性修法,而應重新設計整體治理架構。他主張,制度設計必須從基層社區出發,建立具彈性調適能力的治理模式與長期藍圖。特別對於無法成立管委會的老舊社區,應提供如「臨時管理小組」、「簡化版自治組織」等過渡選項,減少制度落差,並鼓勵住戶參與獲認同。
他也提及國際上街區型社區管理組織的運作模式,正從傳統的物業管理升級為生活治理共同體,因此適逢《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修正契機,可增設老舊街區治理特別條款,為老舊公寓大廈設計「街區型管理組織」,期能維持基本管理韌性,讓治理基礎得以先行啟動,再升級轉型。
從不能簽保單到無法貸款,社區組織無力也無法前進
在組織設計面,張溫德也建議賦予管委會法人地位,以解決現行社區無法統籌財務、無法對外簽約投保、無法爭取長期資源的制度困境。他指出:「一個不能簽保險的社區,只能靠運氣度日,這樣怎麼有韌性可言?」
他進一步提出整合長期修繕制度與保險制度的構想,未來可將公安申報作為「健檢報告」,與保費高低掛勾,良好維護者享優惠,怠惰社區承擔風險。「讓市場機制驅動品質提升,而不是讓無作為的社區拖垮城市安全。」
社區不是靠主委,應是住戶共同的責任
除了制度設計,他也點出「人」的問題。他說,現行制度過度依賴主委與總幹事個人,卻未建立社區能夠自主運作的治理條件。未來應建立市級的住戶教育體系,讓市民在入住社區時就具備「潛在主委」的公共意識。物業人員亦應推動回訓與分級認證制度,避免「外包式治理」變成「責任外包」。
治理單位下沉,從「里」到「社區」的制度革新
談及基層治理的想像,他指出,現行行政最小單位為「里」,但若從日常維護與災防應變角度觀察,「社區」才是真正的治理單位。以台北市為例,一個里往往涵蓋多達50個社區單元,從大型社區、老舊公寓到公辦都更與社會住宅等多元型態皆包含在內。未來若要讓制度真正落地,應思考將「社區」作為治理細胞、「里」則轉化為跨社區的治理平台。
他更進一步表示,未來的里長或基層組織人員,也應逐步培養物業管理的基本專業,能夠統籌轄區內的公共安全、修繕補助、都市更新與能源轉型等任務,才能讓「里」成為真正有力的治理節點,而不只是選舉的行政分區。
從補破網到生活設計,才是新時代的社區治理
最後,張溫德回扣城市治理的價值。他強調,社區治理不該只是修牆補窗,而是一整套面對未來的生活設計。尤其在高齡化、災變頻仍、資源有限的情勢下,唯有讓最小治理單位——也就是社區——具備自治力、財務力與應變力,城市才真正具備韌性。
他說:「台北市的偉大,不在摩天大樓的高度,而在鄰里共好的溫度。」而讓這份「溫度」得以長存的關鍵,正是從社區出發,重新打造可延續的治理架構與生活制度。未來的社區治理不只是繳交管理費,更是一場關於參與、責任與共同生活的深刻實踐。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
開放式廚房 vs 封閉式廚房一邊是時尚大器、無隔閡的開放式廚房,做菜同時也能和家人互動聊天,空間感滿分; 另一邊是隔絕油煙、乾淨俐落的封閉式廚房,料理起來不用擔心油煙味飄散全屋。
對你來說,哪一種才是最對味的廚房空間?快投下你的一票!住展房市對決,沒有標準答案,只有你的態度!
【 住展雜誌 】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張溫德:社區是治理細胞,別讓它困在三十年前的法規裡 】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