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紀子:別再用人命修法,《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的三十年警訊
文/朱福山
1995年6月28日正式上路的《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至今施行滿30年。這部改變台灣居住型態的關鍵法令,在過去30年間為上千萬居民奠定社區自治的制度基礎,也讓無數集合住宅邁向現代治理。然而,在昨日(26日)由台灣物業管理學會主辦的「30週年論壇」中,理事長郭紀子卻選擇以沉重語氣結語。他說:「今年是30歲的生日,我們當然該喜氣,但我最後還是要許一個願望——修法不要再靠人命去推動。」
這不是一句虛構的悲情呼籲,而是血淚經驗的回聲。郭紀子提到,從台中衛爾康大火造成逾六十人死亡,到高雄城中城大火釀成四十多人喪命,這兩起台灣史上建築物火災釀成的重大公安事件,逾百條人命才推動《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及第29條之1與第49條之1的修正。然而,他語重心長的期許道:「以後修法最好是主動修法,而不要用人命去修法」。
豪宅門口吃閉門羹:輔導人員也無法進入的荒謬現場
論壇現場,來自產官學各界的專家集聚一堂,回顧這部法令所形塑的台灣城市治理圖譜。自條例實施以來,以台北市為例,至今約有9150處管理組織向市政府報備,然而,北市府自2016年起僅共輔導322處公寓大廈成立管理組織,郭紀子直言:「這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挑戰,是那尚未被納入制度軌道的29/30,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為何如此?他以個人親身故事揭開現實的荒謬——某日他依照市府公文前往台北市某豪宅參與管委會協調會議,卻被保全拒於門外。這棟由知名建商興建的高價住宅,內部因爭議無法統一,甚至不願配合政府指派的公務輔導。直到郭紀子「剛好」在現場遇上幾位學者朋友與過往認識的物業人員,才意外獲得通行。這樣的鬧劇,對於一位為推動條例走遍數千社區、每日奔波五、六場社區會議的管理學會理事長來說,可說是警訊。
一個台灣,兩個世界:從新社區到都市貧民窟
「這不是個案,而是常態,尤其在高密度都會區。」郭紀子感嘆。台北市擁有全台最昂貴的地段、最密集的都市建築,但卻也同時擁有最嚴重的老舊建物問題。據台北市府資料顯示,30年以上的老屋占比逾7成,其中多數未設管委會、缺乏基金,也無公共維護制度,安全堪慮。
他以「一個台灣,兩個世界」形容現況。條例施行30年,清晰映照出台灣公寓大廈發展的顯著落差。受惠於條例規範及建築法規的與時俱進,屋齡較新的電梯大樓普遍擁有較健全的管理組織、公共基金與公共設施,居住品質相對穩定。反觀許多早期興建、特別是未成立有效管委會的老舊公寓大廈,則普遍面臨公共設施老舊失修、管理費收繳困難、違規使用嚴重、公共安全隱憂(如消防設備不足)等棘手問題,形成居住環境與品質上的「兩個世界」。
尤其是台北市中心,許多無管委會的老舊大樓,樓梯斑駁、陽台傾圮、公共空間堆滿雜物,形同城市中的「貧民窟」。郭紀子感慨:「我家小孩跟我從香港玩回來,一下計程車就說:爸爸,這裡房子好醜,好破。」那一刻,他說,「我們不是生活在發展中城市,而是走向失序中的城市。」
從補破網到主動設計:制度的下一步不能再等
論壇最後,郭紀子點出關鍵困境:台灣目前都市更新與社區治理脫鉤,制度創新落後,沒有足夠的資源與權限來協助老舊社區建立自我治理機制。即便條文明載管委會設立與維修責任,但缺乏罰則與執行力,最終仍是「看得到,做不到」,甚至前後任主委互告也是常有之事,管理委員之職日益沉重,互告、爭議不斷,主委早已成為一項「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
「30年了,我們不能再用喜慶掩蓋失衡。」他說。郭紀子希望,下一階段修法不再是「事發後才補破網」,而是主動檢討與設計,讓每一個公寓社區不分新舊、地段,都能享有安全、尊嚴且有品質的生活。「我們需要的不是再一條修法的公告,而是一個完整治理的系統。」
30年過去,《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確實改變了台灣,但未竟之業仍多。從制度草創的光榮回憶,到城市治理的警訊與慟事,這場論壇讓人不禁問:我們的下個30年,還要繼續用人命推動修法嗎?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
開放式廚房 vs 封閉式廚房一邊是時尚大器、無隔閡的開放式廚房,做菜同時也能和家人互動聊天,空間感滿分; 另一邊是隔絕油煙、乾淨俐落的封閉式廚房,料理起來不用擔心油煙味飄散全屋。
對你來說,哪一種才是最對味的廚房空間?快投下你的一票!住展房市對決,沒有標準答案,只有你的態度!
【 住展雜誌 】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郭紀子:別再用人命修法,《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的三十年警訊 】
留言 0